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8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303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418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116篇
内科学   683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181篇
特种医学   4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718篇
综合类   2386篇
预防医学   769篇
眼科学   75篇
药学   867篇
  12篇
中国医学   724篇
肿瘤学   212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84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评价抗帕颗粒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及帕罗西汀,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帕罗西汀及抗帕颗粒。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4和8周对所有患者评分。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治疗后1及4周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抑郁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2.
目的:血管重建手术在多数情况下以自体血管作为替代品,但来源有限。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目前其定向诱导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选择适当的诱导剂,探讨胚胎干细胞体外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趋势。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①动物及细胞系:清洁级孕12.5 d昆明小白鼠1只,由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129X/SvJ编号为SCRC-1018,由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提供。②实验方法:取孕12.5 d鼠胚胎,去除头部、内脏及四肢,将组织块剪碎,胰酶消化,分离培养胚胎成纤维细胞,传至3~5代时更换为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24 h后收集培养液,加入2.0 mmol/L L-谷氨酰胺,1×非必需氨基酸,0.1 mmol/L β-巯基乙醇,1 000 U/mL白血病抑制因子,此即为条件培养基。常规复苏小鼠胚胎干细胞系129X/SvJ,以1×106密度接种,传代时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去除已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加入条件培养基5 mL,经过悬滴-悬浮培养,构建拟胚体分化模型。设立3组,各组均置于明胶包被的T25培养瓶中,每瓶加入50个拟胚体,使其均匀分布于培养瓶底。诱导组7~10 d加入10-9 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3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21d加入 2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清对照组仅加入去生长因子胎牛血清,全反式维甲酸组仅加入全反式维甲酸。诱导21d的拟胚体,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Ⅱ联合消化为单个细胞,再加入2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继续诱导7d。③实验评估:应用RT-PCR法检测诱导细胞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表达。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来鉴定细胞性质。 结果:①胚胎干细胞生长及拟胚体诱导分化: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能自发形成拟胚体,经过不同生长因子的分阶段联合诱导,拟胚体贴壁后球体略摊开,周围出现大量的梭形细胞。②RT-PCR检测:拟胚体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血管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均呈强阳性表达。③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荧光显微镜下,罗丹明染色细胞浆呈红色荧光,并可见肌丝结构;DAPI染色细胞核呈蓝色荧光。诱导组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对照组、全反式维甲酸组(P < 0.05)。 结论:胚胎干细胞经维甲酸、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分阶段联合诱导后,可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且纯度较高。随着细胞纯度和活性等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胚胎干细胞将有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参考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对于给予急性心梗的患者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对临床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论整体全面的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了治疗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4.
范晓峰  黄强  戴伟民 《北京医学》2009,31(4):240-240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SLTC)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关于此术式的预后研究尚少。我们与1999年7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2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以评价此术式治疗的预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通过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探讨STAT6链上1570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9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病例组)和42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STAT6基因1570C/T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TT、CT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43%、70.65%和23.91%;而对照组TT、CT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48%、75%和20.05%,两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和T1570和C1570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差异(P=0.644、P=0.724)。结论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STAT6基因1570C/T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STAT6(1570C/T)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可能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设计和制备新型钙磷硅基骨修复支架,研究其在不同外力作用下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以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介孔硅酸钙(mesporous calcium silicate,MCS)为原料,通过3D生物描绘技术构建孔径分别为350、500μm的MCS/CPC复合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形貌;分别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和动态力学分析仪,考察具有不同孔道结构MCS/CPC支架的抗压力学性能和不同频率动态周期性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结果通过3D生物描绘技术能够实现对钙磷硅基骨修复支架内部孔道结构的可控制备。孔径为350μm的MCS/CPC支架具有较高的抗压力学强度[(9.80±0.39)MPa]和抗压模量[(132.50±4.30)MPa];此外,载荷频率在1~100 Hz范围内,孔径为350μm的支架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结论通过3D生物描绘技术制备的孔径为350μm的MCS/CPC复合支架不仅具有规则的连通孔道,还具有较高的抗压力学性能,能在动态载荷作用下保持结构稳定,适合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8.
2002年6月~2005年8月对3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手术修补时,分别采用了联合肌肉筋膜与脂肪组织以及单独使用肌肉筋膜作为修补材料,前瞻性对比观察修补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指导下呼吸道感染(LRTI)患儿抗生素使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LRTI患儿396例,随机分为血清PCT指导抗生素治疗组(PCT组)和临床指导标准治疗组(对照组)。并按照是否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进行亚组分析。治疗后观察14 d,比较组间抗生素的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PCT组和对照组分别入选198例患儿,两组中CAP患儿分别为125例和123例。PCT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PP结论应用血清PCT指导LRTI患儿抗生素的使用可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0.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骨小梁微破裂形态及微骨痂的微观结构,探讨微骨痂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取63周龄雌性SD大鼠第6腰椎椎体,沿冠状面切开,蒸馏水冲洗净骨髓腔后乙醇梯度脱水,表面喷金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在600倍下观察骨小梁微破裂以及微骨痂的形态,在2000倍和10000倍下观察微骨痂的细微及超微结构。结果观察到微破裂长度约80μm,在骨微破裂一端靠近小梁边缘处,可见有微骨痂形成,微骨痂为一种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其超微结构呈珊瑚礁形貌,由直径约0.2~0.5μm大小网状排列的骨小梁类似结构构成。结论在微骨痂修复微破裂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超微小梁”结构,这种结构对于受损骨小梁承受应力以及修复均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