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13篇
特种医学   14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Amplatzer封堵器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Amplatzer封堵器(ASO)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小儿患者65例,于封堵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效果。于房间隔短轴观、心尖四腔观和房间隔长轴观分别测量ASO中心厚度和与腰相连的两侧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ASO位置正常,ASO无移位,无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于术后即刻和24h随访ASO两伞间有微少量血流通过,1个月随访时4例患者微少量血流消失,3个月随访时微少量血流全部消失。术后24h ASO厚度稍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SO的厚度回缩明显,6个月后ASO的形态趋于稳定。ASO近主动脉侧的厚度大于其他部位的厚度。结论 房间隔封堵术后ASO形态逐渐变薄,更牢固地固定于房间隔上。  相似文献   
22.
电子束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颅颌面外科主要的治疗对象多为医学史上公认的一类疑难病 ,对患者的危害极为严重而治疗的难度很高 ,风险也很大。对这类畸形的治疗必须以整形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专家的密切配合[1 ] ,同时要求有各种先进的诊断及手术设备。电子束三维CT成像技术能立体、详尽和精确的显示机体组织三维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其再现畸形或病体模型的程度可以达到近乎解剖学的精度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计划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1 材料与方法76例颅颌面畸形病人 ,男 4 1例 ,女 3 5例。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5 2岁…  相似文献   
23.
第二届全国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研讨会暨'93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第二届全国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研讨会暨'93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9月23~25日在北京举行。正式代表152人,特邀代表50人,列席代表约200人。美国Franc...  相似文献   
2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公认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杂畸形,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取得优良效果。但是,手术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患者。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介入心脏病学新领域,开发了先心病介入治疗。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错位,介入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Porstmann于1971年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  相似文献   
25.
患者女性,6岁,二年前因患感冒在当地就医时发现“心脏病”,平素易感冒,无紫绀及蹲踞病史。查体:发育正常,无紫绀及杵状指,在胸骨正中及右侧第二肋间可闻及 GⅢ/6双期连续杂音,震颤(+),末梢血管征可疑。心电图:大致正常。X 线平片:双肺纹理重。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轻凸;心脏增大,左侧房室大为主,心胸比例0.63,透视下左前斜位心前缘上段见局限性隆起。  相似文献   
26.
患者男,40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劳力性心悸、气短,半个月前症状突然加重。体检:偶发早搏,未闻及心脏杂音;肝脏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1cm,剑突下4cm处扪及。  相似文献   
27.
“第二届全国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研讨会暨93'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9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行。正式代表152人,特邀代表50人,列席代表约200人.美国以 Francis Y.K Lau 为首6人、日本以 Inoue 为首3人、以及我国台湾洪瑞松教授为首4人参加大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著名心外科专家朱晓东到会并讲话。本届研讨会包括三项内容:一、基础知识讲座著名心血管影像诊断专家刘玉清教授作“二尖瓣疾患影像学诊断及优选的应用”,详细阐述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二尖瓣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及限度,提出了诊断要点。超声心动图诊断专家刘汉英作“超声心动图对开  相似文献   
28.
第二届全国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研讨会暨1993年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国际研讨会纪要黄连军,戴汝平第二届全国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研讨会暨1993年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9月23~25日在北京召开。正式代表152人,特邀代表50人,列席代表约200人...  相似文献   
29.
青少年患心肌梗塞(M1)合并室壁瘤非常少见。现报道一例。患者(住院号2611718),男性17岁,中学生。因阵发性心前区隐痛10月余,1986年4月入院检查。平素体健,1985年6月25日上午卧床时,无任何诱因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大汗,持续半小时后自动缓解,中午再次发作难以忍受的心前区剧痛,去某院经急诊住院二个月。当时体温正常。心界不大,心率  相似文献   
30.
113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进一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113例经皮球囊肺动脉溶成形术(PBPV)的经验。患者年龄2~45(平均13.3)岁。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室平均收缩压差自12.2±5.2kPa(91.7±38.8mmHg)下降到4.5±3.9kPa(33.4±29.6mmHg),平均跨瓣压差下降到1.8±1.1kPa(13.2±8.5mmHg)。3~34(平均18.4)个月后18例复查右心导管,证实了PBPV中期疗效的可靠性。作者比较了使用单球囊,双球囊和Inoue球囊行PBPV的结果,指出后者疗效更佳,推荐用于少年和成人组患者。本文还讨论了PBPV并发症、心肌激惹所致右室流出道压差的测量和转归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