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缝隙连接与心房颤动的折返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永霞  钟国强 《医学综述》2006,12(6):335-336
缝隙连接(GJ)由缝隙连接蛋白(Cx)构成,GJ作为细胞间的一种特殊通道介导着细胞间电和化学信号的传递,在维持电和机械耦联的正常进行以确保心肌协调收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GJ重构易致微折返形成,因而心房颤动容易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994-01~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手术治疗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组织标本1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zrin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1)恶性卵巢肿瘤中Ezrin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与交界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006);(2)Ezrin与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显著相关(P〈0.05)。结论:Ezrin的过表达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行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前给以负荷量300rag与600mg的氯比格雷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87例拟行PCI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氯比格雷300mg组和氯比格雷600mg组。氯比格雷300mg组给以常规治疗并在术前24h加用300mg氯比格雷,氯比格雷600mg组给以常规治疗并在术前24h加用600mg氯比格雷。结果与300mg组相比,600mg氯比格雷组明显降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1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无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结论术前600mg比300mg氯比格雷能更明显降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大鼠妊娠前后暴露于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MAC)的异氟烷或七氟烷是否会引起子代海马中与MAP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指标的变化.方法 大鼠妊娠前后吸入麻醉药模型的建立,Western方法检测子代大鼠海马中p-ERK1/2及PKC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代海马p-ERK1/2及PKCα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母体于妊娠6、10、14和18d暴露于1MAC值的异氟烷或七氟烷,可使子代大鼠0、7、14d海马p-ERK1/2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t=2.63,P< 0.01),PI组较PS组表达减少(t=2.13,P< 0.05),而这种变化于出生后28d消失.结论 大鼠妊娠前后暴露于1MAC的异氟烷或七氟烷引起的子代大鼠海马中MAP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指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究miRNA-21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DCM组、DCM+干扰miRNA-21组、DCM+干扰对照组,每组8只.给予DCM组、DCM+干扰miRNA-21组、DCM+干扰对照组大鼠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腹腔注射25 mg/kg链脲佐菌素(STZ),...  相似文献   
36.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并对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其相同特征是都能从基因组上转录而来,但是不能通过翻译转化成蛋白,在RNA水平上就能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效应,这一结果产生,引起人们对于非编码RNA的研究兴趣,而又最新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合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致死率增加2倍以上。因此该文将针对非编码RNA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1]。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其中尤以冠心病居多,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阻塞、痉挛,或二者同时发生,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2]。  相似文献   
38.
39.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肌疾病,青壮年男性多见,预后差。近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5年、10年生存率较前明显提高,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肥大细胞的分布及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将经苏木素一伊红染色筛选出的属于中晚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核心面积大于斑块面积的40%)的组织块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的纤维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如视野)和新生微血管密度(微血管杉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和0、2.8±1.6、3.6±1.8、8.3±2.6,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MCD)和新生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其它部位(P〈0.05或P〈0.01)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45;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的分布与新生微血管密度具有相关性且可能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