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3篇 |
免费 | 264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29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172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336篇 |
内科学 | 244篇 |
皮肤病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54篇 |
特种医学 | 8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8篇 |
外科学 | 243篇 |
综合类 | 849篇 |
预防医学 | 280篇 |
眼科学 | 31篇 |
药学 | 335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26篇 |
肿瘤学 | 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164篇 |
2022年 | 155篇 |
2021年 | 156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147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目的 探讨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种类等方面的差异,以指导临床预防和诊疗工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20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3d,早发型组,42例)和晚发型败... 相似文献
73.
目的基于膜原理论,探讨柴胡达原饮对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大鼠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促炎及抗炎因子的影响,从膜原的角度论证柴胡达原饮抗腹膜炎症的有效性。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达原饮组,每组18只,实验周期为10天。模型组、柴胡达原饮组按大鼠体重20mL/kg予以大肠杆菌配置液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腹膜炎模型,柴胡达原饮组给与柴胡达原饮治疗,正常组、模型组无治疗。每天测量记录大鼠体温、体重,分别于干预后第1、3、10天取材,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柴胡达原饮组给药后1~3h体温明显降低(P<0.05),腹腔粘连明显改善。炎症因子方面,与模型组相比,柴胡达原饮组第1、3天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柴胡达原饮组第1、3、10天血清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柴胡达原饮组第10天血清PGE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达原饮组第1、3、10天腹腔灌洗液中TNF-α浓度显著升高(P<0.01);柴胡达原饮组第3、10天腹腔灌洗液中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柴胡达原饮组第10天腹腔灌洗液中PGE2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柴胡达原饮能够升高腹腔内促炎因子TNF-α水平,降低血清TNF-α水平,同时能够升高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抗炎因子IL-10、PGE2水平,调控促炎及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4.
任立松;于莉;张会永;李威莹;杜佳蓉;白燕来;刘竞男;杨关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4):1434-1441
目的分析内风证诊断标准的证候组成、诊断模式及判定形式,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及PubMed数据库1915—2021年内风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归纳相关信息。结果共检索出3157篇文献,纳入510篇。纳入文献中筛选出诊断标准68项,分别是《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等。内风证候类型11种分别为阴虚风动证、肝风内动证、肝阳化风证、血瘀风动证、痰热动风证、血虚生风证、血热生风证、毒热动风证、外风引动内风证、热极生风证、风热动风证。证候组成共77个,频次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眩晕、脉象多弦、肢体抽搐、肢体颤动、肢体麻木、肢体强直、肢体蠕动、头部颤摇、耳鸣、肢体拘急。现行的诊断标准包含传统辨证、证候要素、病证结合3种诊断模式,叙述法、赋分法2种判定方式。结论内风证诊断标准众多,相关疾病及证型繁多复杂,在临床应用上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有形成共识的趋势,判定形式也以叙述法为主。 相似文献
75.
76.
过去 ,临床上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80年代以来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发现了HCV、HDV和HEV病毒 ,从而解决了部分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问题。Simons等 ( 1995 )和Linnen等 ( 1996) ,分别从肝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了GBV C和HGV病毒[1,2 ] ,两者同属于黄病毒RNA序列 ,统称为庚型肝炎病毒。近年来 ,各国肝病学者对庚型肝炎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对其致病性尚存在一些争议[3 ,4 ] 。 1997年 10月 ,日本学者Nishizawa等应用代表性分析法 (repr… 相似文献
77.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HKa)轻链富含组氨酸区域5(HKD5)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粘附、游走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重组融合蛋白-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轻链富含组氨酸区域5(GST-D5H)。WST-1法观察HUVECs细胞粘附能力;用改良BoydenChamber膜侵袭系统观察HUVECs细胞游走(趋化);用血管形成实验观察HUVECs细胞形成新生血管能力。结果:GST-D5H作用后,HUVECs细胞粘贴率降低(P<0.05),游走穿膜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诱导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数及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ST-D5H能有效抑制HUVECs细胞粘附、游走,使该细胞粘附力降低,迁移性下降及血管形成数目减少或变细。 相似文献
78.
荷瘤机体中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对机体所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和杀伤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TGF-β作为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参与多种免疫抑制作用包括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至9月100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CT/CT、MRI及X线三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并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SPECT/CT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87.50%,准确度92%,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87.5%,MRI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90.63%,准确度89%,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78.38%,X线片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84.38%,准确度73%,阳性预测值为90.2%,阴性预测值55.10%;SPECT/CT(χ~2=15.41,P0.001)、MRI(χ~2=8.382,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χ~2=12.5,P0.001)、MRI(χ~2=8.317,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对骨肉瘤、尤文肉瘤、骨髓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及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结论 SPECT/CT、MRI对原发性骨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比常规X线片较好,但是X线片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上准确性较高,临床上可采取联合使用来提高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