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咽喉部新生物患者采用可视喉镜联合光棒行麻醉气管插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择期行咽喉部新生物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视喉镜组(A组,n=40)、帝视光棒组(B组,n=40)和可视喉镜联合帝视光棒组(C组,n=40)。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和插管后3 min(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总体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并同时记录插管期的相关并发症包括有无唇齿、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及口咽喉部出血情况。结果 C组插管时间和首次插管成功例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9±9.9)s vs.(38.5±12.4)s,40(100%) vs.33(82.5%),P均<0.05]。B组气管插管后即刻(T2)的平均动脉压低于A组[(79±6)mmHg vs.(101.5±13.3)mmHg],C组插管即刻的心率高于A组[(102.6±9.3)次/分 vs.(94.2±12.7)次/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T1、T3时间点3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2例出现牙龈少量渗血、1例会厌新生物少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5%。B组患者无明显并发症。C组患者有1例出血牙龈少量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结论 联合使用可视喉镜和光棒,制定个性化的插管方案,可以发挥不同气道工具的优势,提高咽喉部新生物患者的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患者男,59岁,22年前确诊鼻咽癌行放疗后定期复查无复发,但右耳听力一直很差。3周前,右耳肿痛伴高热,在外院抗炎治疗后仍反复高热,于1996年11月8日转入我科。查:右外耳道后壁肿胀,鼓膜完整,无充血,鼻咽部未见新生物。电测听示右耳全聋,颅脑CT示右...  相似文献   
53.
红霉素对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红霉素对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鼻息肉组织 +红霉素 (10 -4mol/L)按外植块培养法培养 1、3、5d后作连续切片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 (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 )原位检测凋亡细胞 ,与相邻连续的HE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 ,鉴别凋亡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 ,并与不加红霉素培养的鼻息肉组织标本对照。结果 红霉素组培养 1、3和 5d的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31 77± 9 5 2 ) %、(32 6 7± 9 4 4 ) %和 (5 0 34± 8 78) % ,不加红霉素对照组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2 9 18± 7 31) %、(2 9 82± 12 0 3) %和 (42 2 5± 8 0 8) % ,培养 5d 2组间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红霉素对离体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有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PA)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高血流动力对脾小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患者13例,术后切取脾组织为巨脾组,术后8年穿刺获取脾组织为残脾组,另设外伤性脾组织13例为正常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脾脏红髓PA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巨脾组PA内皮细胞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一部分线粒体肿胀,变大变圆,基质变浅,线粒体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一部分线粒体扁平嵴变成烧瓶状,甚至空泡状,基质致密,出现髓样变。残脾组PA内皮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线粒体基质均匀,嵴断裂减少,未见空泡样变和髓样变。正常组PA内皮细胞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线粒体嵴片状排列,外膜连续,基质均匀,连续内膜中可见包裹。结论:巨脾大部切除术可减少残脾血管PA增生,逆转PA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55.
曾宪春  蒲伟  徐睿  王玉权  刘莉 《重庆医学》2016,(28):3925-3927
目的 探讨双源CT 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在儿童牙齿CT扫描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疑牙齿畸形行CT平扫及重建了解根尖情况的患儿70例,按时间先后分A、B两组,A组常规扫描(100 kVp/150 mAs),B组开启CARE Dose4D扫描(100 kVp/参考电流150 mAs),其余条件保持不变.比较A、B两纽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及所得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分等.结果 A、B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与A组比较,B组有效剂量(ED)下降约23.15%;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源CT CARE Dose 4D技术行儿童牙齿CT扫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的,辅助型T细胞2(T helper type 2,Th2)驱动的鼻黏膜炎症性疾病。AR主要以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为主,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过大,疾病反复发作,逐年加重,且容易并发过敏性哮喘。目前,国际上有多项研究证实,抗IgE治疗能够较为有效且安全地应用于AR等疾病的治疗。为了规范并促进临床医生对抗IgE单抗治疗AR的认识和应用,基于国内外指南及近年相关研究报道,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制定了抗IgE单抗治疗AR的专家共识。本共识从AR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IgE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出发,以奥马珠单抗为代表,详细阐述了抗IgE单抗治疗AR的具体机制、应用方案和注意事项,以期为进一步提升AR的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57.
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肠脑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肠-脑轴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肠...  相似文献   
58.
周玲  吴君  徐睿霞  王兆建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806-2807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血糖变化和龟解质紊乱、血气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方法]对400例危重患儿进行血糖、血气和血清钾、钠、钙检测,并与400例非危重患儿进行比较. [结果]危重患儿高血糖、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分别为36.75%、12.75%、12.25%、14.25%、25.0%、9.00%,其中高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危重患儿(P<0.05或P<0.01).危重患儿高血糖组较正常血糖组更易发生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P<0.01). [结论]危重患儿存在内环境的紊乱,血糖升高、血清钠和钙下降、代谢性酸中毒与危重患儿病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早期CT定向穿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对48例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CT导向下定向穿刺抽吸治疗。采用ADL分级法,将ADLⅠ~Ⅲ定为优良,ADLⅣ、Ⅴ为重残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优良率为70.84%(34例),重残率为14.58%(7例),病死率为14.58%(7例)。结论:早期CT定向穿刺高血压脑出血是可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0.
徐睿  吕晓宇  蔡宝昌  项晓人  邓旭坤 《中草药》2008,39(11):1692-1696
目的探讨马钱子碱诱导HepG2细胞凋亡效应是否涉及其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膜电位(MP)的改变,研究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为体外模型,采用吖啶橙/溴乙啶复合荧光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马钱子碱对HepG2细胞形态学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采用膜敏感性荧光探针Di-4-ANEPPS标记细胞膜电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研究马钱子碱对HepG2细胞膜电位在瞬间反应及不同时段的影响。结果在瞬时反应中马钱子碱(0.5mmol/L)对HepG2细胞的MP影响不明显,在4h和8h后,HepG2细胞的MP没有明显变化,此时细胞已开始出现早期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如核固缩、胞膜皱缩、核碎裂、胞浆空泡化、凋亡小体形成等,12h后MP负值有所下降,但同时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膜通透性和完整性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马钱子碱在体外能通过诱导HepG2细胞凋亡来抑制其增殖,但这种早期诱导作用和细胞膜电位以及通透性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