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9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22篇
外科学   346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81.
患者男,42岁.2008年6月不慎摔下陡坡,左腕部猛烈撞击石头后感疼痛、活动困难、出血.即往当地医院进行简单冲洗包扎治疗,并于伤后20 h转入我院.专科检查:左腕关节有异味,腕掌侧有一长约7 cm横行裂口,活动性渗血,左手3~5指感觉减退,以尺侧明显,手指血运可,于尺侧裂口可见尺动脉、尺神经断裂.  相似文献   
682.
目的 探讨手腕部痛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对5例术前临床诊断为手腕部痛风的患者行病灶清除和神经、肌腱松解术,其中2例行痛风石切除.切除病变组织常规行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7个月.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痛风性关节炎.2例伴有痛风石的患者,术后手指麻木症状好转,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半年以后又有复发.3例患者腕部疼痛消除,腕关节活动及握力恢复接近正常,未再次复发.结论 无明显痛风石形成的非典型手腕部痛风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探查,可早期明确诊断且术后疗效满意.而有明显痛风石形成的患者诊断容易,但术后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683.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在Hangma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0min,平均出血量300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消失,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从D级恢复到E级。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84.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2008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前路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经8~2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2%,其中优31例,占50.8%;良21例,占34.4%;中8例,占13.1%;差1例,占1.6%。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85.
目的 归纳、总结并分析300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行外固定术中出现的置针、构型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0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417例,女586例,年龄3~78岁,平均29.1岁.开放性损伤根据Gustilo分型:Ⅰ型为232例,Ⅱ型为837例,ⅢA型712例,ⅢB型1159例,ⅢC型63例.分别统计其使用的不同外固定类型.对外固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按照置针与构型两大类进行分类,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003例初次手术的外固定支架种类分为单边型、环型及混合型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单边型,共2292例(76.3%).共出现置针与构型相关的问题1253次,其中主要问题分别为针距太小(432次)、损伤小腿皮瓣的供区(233次)及针夹角太小(123次),从而使外固定的强度下降与后期局部皮瓣应用困难.结论 小腿开放性骨折外固定临床应用广泛,通过经验积累与仔细操作,可避免置针与构型的各种问题,提高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pin setting and frame form in treatment of tibiofibular fractures by ex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10, 3003 cases of tibiofibul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in our center by external fixation. They were 2417 males and 58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9. 1 years (range, 3 to 78 years). By Gustilo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232 cases of type Ⅰ, 837 cases of type Ⅱ, 712 cases of type Ⅲ A, 1159 cases of type ⅢB and 63 cases of type Ⅲ C.Problems that had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external fixation were analyzed and grouped according to pin setting and frame form. Results The external fixators of the 3003 cases were grouped into monolateral,circular and hybrid forms. The predominant form was monolateral, used in 2292 cases (76. 3% ). There were totally 1253 problems related to pin setting and frame form. The most problems (423) were insufficient inter-pin distance, followed by invasion to the donor site at the leg (233) and insufficient included angle between wires (123) . These problems resulted in decreased strength of the frame and difficulty in design of secondary flaps at the leg. Conclusion As external fix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open fractures of the leg, problems related to pin setting and frame form should be avoided as much as possible by meticulous operation and sufficient experience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ex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686.
各种原因所致的软组织缺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痛苦。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临床疗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既要考虑肢体的功能,又要注意外形的美观。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且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全面地阐述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的研究进展,本文就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的分类、特点、适应证选择、设计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87.
目的:评估国人胸脐皮瓣、背阔肌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的主干动脉直径及长度及其在小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年尸体下肢标本30侧,解剖并观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直径,观测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旋肩胛动脉、腹壁下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直径及长度。结果:修复小腿的三种常用皮瓣的主干动脉与胫前、胫后动脉的直径基本匹配,但主干动脉长度相差较大,从高到低分别为股前外侧皮瓣(92.7±25.3)mm、背阔肌皮瓣(88.4±20.8)mm、胸脐皮瓣(75.8±17.0)mm。结论: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时,注意不同皮瓣的主干动脉直径及长度有助于吻合成功。  相似文献   
688.
目的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m、(39.50±4.85)mm。结论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89.
目的 观察数字化导航模板在上颈椎椎弓根定位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 对患者进行CT连续扫描,三维重建软件Amira 3.1建立上颈椎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模型.在UG Imageware 12.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定位三维参考平面.利用RE原理寻找椎弓根的最佳进钉钉道.提取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椎弓根孔道成定位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激光RP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手术时利用建立的定位模板与椎体的后部结构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进行上颈椎椎弓根的定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根据X线片和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结果 通过3例患者建立了制作个体化导航模板的方法,术后CT扫描显示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准确,未出现相关椎弓根钉置入并发症.结论 利用RE原理和RP技术生产出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上颈椎椎弓根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90.
对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5 a以来739例断指再植伤员的院前因素与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通过有效指导院前急救处理,对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