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8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2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药学 | 31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1.
112.
VEGF-D、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一种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能水解细胞外基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探讨VEGF-D、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各54例)和20例正常胃黏膜,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D、MMP-7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D、MMP-7主要为中度阳性表达,其表达定位于胃癌细胞的细胞质,阳性率分别为77.8%和65.7%,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中的0%和25.0%(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术后生存期5年相关(P0.05)。结论:VEGF-D、MMP-7高表达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亚临床炎症因子的关系,探讨炎症反应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检测136例T2DM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51例)和对照组(C组,85例),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A组与C组比较BMI、HbAlc、HOMA-IR、TG、LDL以及hsCRP,WBC均升高,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与BMI、HbAlc、HOMA-IR、LDL、hsCRP、WBC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亚临床炎症参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炎症因子水平可为预测和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4.
徐桂芳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25(4):201-203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感染率,营养支持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微生态营养,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可提高肠道局部免疫力,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菌群移位。 相似文献
115.
徐桂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5):318-318
病例 :患者 ,男 ,32岁 ,因 3小时前晕倒入院。患者曾有“心动过缓”史 10年 ,近 1周因工作紧张感乏力 ,于 3小时前突然心悸、头昏、恶心 ,随即昏倒在地 ,意识丧失 ,无抽搐 ,无大小便失禁 ,短时间内自醒 ,当时测心率 5 0次 分左右 ,伴出汗、头昏 ,10分钟后症状缓解 ,入院时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患者无癫痫史。查体 :瘦长体型 ,神志清 ,右颧部有 2cm× 2cm皮肤擦伤(昏倒所致 ) ,心界不大 ,心率 5 6次 分 ,律齐 ,心音正常。两肺未闻及罗音 ,肝脾不大。BP 12 0mmHg 70mmHg。入院后心电监护 :心率最慢至 4 6次 … 相似文献
116.
117.
益生菌对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可起有益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观察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对感染Hpflori的C57BL/6小鼠胃黏膜IL-8、IFN-γ以及IL-4、IL-10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益生菌治疗Hpylori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pylori感染性胃炎动物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标准三联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益生菌联合标准三联治疗)。治疗4周后处死小鼠,以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和细菌培养检测Hpylori感染,行HE染色评估胃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胃黏膜IL-8、IFN-1以及IL-4、IL-10含量。结果:联合治疗组的Hpylori根除率显著高于标准三联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慢性炎症评分、IL-8、IFN-γ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标准三联治疗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其余三组相比,联合治疗组IL-4和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以PPI为基础的标准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致炎因子IL-8、IFN-γ水平,减轻胃黏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并促进抗炎因子IL4、IL-10的生成进而诱导Th2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水平,探讨它们与AP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0例AP患者血标本,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42例.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分析它们与其他生化指标、AP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 SAP组患者血清PCT及HMGB1水平分别为(8.18±3.24) μg/L和(11.79±3.98) μg/L,MAP组分别为(5.67±2.43) μg/L和(5.38 ±2.06)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85 ±0.86)μg/L和(1.87±1.47) μg/L(p值均<0.01) AP患者血清PCT水平与HMGB1水平呈正相关(r=0.276,P=0.014),且两者与 Ranson评分、24 h APACHE Ⅱ评分、Balthazar 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此外,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未出现器官功能不全者(P<0.05).结论 AP患者的血清PCT及HMGB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 AP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PCT和HMGB1可作为评估AP严重程度潜在的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119.
急性胰腺炎肝损害214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1-01~2003-10期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90例急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急性胰腺炎的肝功能损害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发现随着胰腺炎病情加重,肝损害明显;且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与CRP有一定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几率较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肝脏损害与CRP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0.
正1 病例介绍患者男,53岁,因确诊胃癌16个月,反复进食梗阻、呕吐1年入院。胃癌确诊后拒绝行外科手术,共予SOX方案化疗2个周期及RO-1方案化疗8个周期,2016年4月胃镜示胃癌伴幽门完全梗阻,行内镜下幽门金属支架置入术,2016年7月再次出现进食梗阻、呕吐,行胃镜并于原支架处再置入1枚金属支架,2017年2月因症状再发加重而再次于幽门部位置入1枚金属支架。入院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再发,遂于2017年5月收入我科。患者近半年体质量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