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37例桡神经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并非所有患者均出现典型的“垂腕”症状,漏诊、漏治时有发生。我院1983~1994年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桡神经损伤37例,根据损伤的不同原因及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7例中男31例,女6例...  相似文献   
82.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纯化、细胞培养、细胞标记、诱导因子、基因转染对细胞生物学影响、细胞载体构建及细胞复合物回植时间的选择等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目的:摸索一种较为简便且可有效获得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6/2007-01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完成。 材料:SPF级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骨髓1 mL,D-Hanks液稀释后,离心弃上清,DMEM培养基重悬,制备单细胞悬液,叠加在密度为1.077的等体积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离心后取界面云雾状的单个核细胞层,用含有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重悬。以1×10/cm2接种后贴壁法纯化细胞,待70%~80%长满单层后消化传代。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锥虫蓝染色计数活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传代培养的细胞冻存后复苏情况。 结果:接种24 h后细胞开始贴壁,呈短梭形或三角形,且有长短不等的细胞突起;3 d后贴壁细胞开始分裂增殖,部分区域形成细胞团簇;1周后大部分细胞呈成纤维状散落在培养瓶底生长;传代后细胞均匀分布,形态呈细长梭形,并沿一定方向排列,1 mL骨髓基质细胞悬液传3代后的贴壁细胞数可达5×106~1×107数量级。骨髓基质细胞成活率约为90%,经鉴定为单核细胞,接种后1~6 d细胞持续旺盛生长,至第8天细胞活性最高,随后生长活性下降。复苏冻存56 d的细胞,其生长良好,增长迅速。 结论:以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后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骨髓基质单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能够得到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8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镜下表现和X线表现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关节镜下表现和X线片上表现及其关系。方法:对12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X线检查和关节镜检查,将其结果分期归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临床症状比较明显,X线为初期表现,关节镜检查有I或Ⅱ度软骨度;相反,X线晚期20例,临床症状轻,关节镜检为Ⅱ-Ⅲ度软骨变,分期相对应者共有56例。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镜下分期与X线分期不一致,关节镜检查有利于早期确诊,为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4.
【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 ,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 1 5cm骨段 (包括骨膜 ) ,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 ,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察、放射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 ,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 ,骨端硬化。【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 ,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 ,符合骨不连的要求 ,故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不同阶段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探讨OPG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8月龄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假切组,相同条件喂养3个月后造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0d、第20d、第30d、第40d取骨痂,通过RT-PCR及ELISA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正常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OPG表达.结果OPG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表达较其在正常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OPG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6.
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胫前软组织较少,骨折端血运较差,治疗上十分棘手。本院自1995年1月~1999年1月,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4岁。致伤原因:车祸8例,重物压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6例,横断骨折3例,螺旋骨折3例,胫腓骨双骨折8例,胫骨骨折4例。1.2 治疗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将伤口彻底清创,去除已坏死和污染组织。直视下清理断端间软组织,整复骨折,注意保护骨膜,在距骨断端两侧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