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7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9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59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562篇
内科学   280篇
皮肤病学   40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816篇
预防医学   773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386篇
  10篇
中国医学   368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在颈椎病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医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配合中医正骨手法及中医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可促进颈椎病患者早期康复,缓解其疼痛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为药品生产厂家制订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及临床输液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筛选某院可用于静脉滴注的注射剂药品说明书609份,对药品成分分类、药物作用系统、滴速限制项的描述方式及滴速要求等项目进行分别统计。结果 609份药品说明书中有264份(43. 35%)标注了滴速要求,其中中药类标注率为56. 10%,西药类标注率为42. 43%;消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的标注率相对较高;标注内容有5种描述方式;分别总结了不同滴速要求的药品种类。结论静脉输液时合理调整滴速对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通过医、药、护、患共同参与,加强药品说明书的管理和学习,加上药品生产厂家对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高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4.
荚蒾属植物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以vibsane型二萜、环烯醚萜等萜类成分为主,还有黄酮、木脂素、酚类和植物甾醇等成分,药用价值很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荚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整理,旨在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随着中国加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并按照必须条件实施相关原指导则,围绕药品上市许可申请人/持有人(MAA/MAH)主体开展药物警戒工作已是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ICH E2系列指导原则中MAA/MAH药物警戒的职责要求,为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完善药物警戒的监管法规提供政策建议,包括:强调MAA/MAH在药物警戒体系中的主体责任,加强上市前与上市后的药物警戒联系以持续、动态评估风险,以及应出台GVP规范或指南为企业指引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6.
107.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对 68例糖尿病肾病 (DN)患者有关危险因素 (病程、血压、血糖、胰岛素、C 肽、血脂 )进行分析。结果 DN组与非DN组比较 ,血压、血糖、胰岛素明显升高 (P <0 .0 5 )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与DN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舒张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和病程等。结论 DN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MI)在脊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进行脊椎后路手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访视、准备、唤醒实验指导、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访谈2次,连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WHO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评分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JOA评分、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在心理、社会、生理、环境、独立性、生活信念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检测种植修复患者种植牙及天然牙龈沟液中氧化应激标记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探讨种植体周围炎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种植上部修复1年后的患者62名,共计81个种植牙位,实验分为4组:炎症种植体(peri-implantitis group,PI)组,15颗;健康种植体(health implant group,HI)组,66颗;炎症种植体患者口内天然牙(tooth in peri-implantitis group,TPI)组,15颗;健康种植体患者口内天然牙(tooth in health implant group,THI)组,66颗。检查所选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ocket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 BI)并收集龈沟液;利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β(IL-lβ)、SOD、GP-x和MDA的浓度。结果:PI组的PLI、PD、m BI、IL-1β值以及龈沟液的量(2.20±0.78,4.63±0.92,2.60±1.12,21.07±2.29,1.34±0.17)较HI组(1.03±0.89,1.76±0.73,1.14±0.97,18.79±2.07,0.83±0.2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0,0.000);较TPI组(1.13±0.92,1.53±0.72,1.00±0.93,18.52±2.37,0.74±0.2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0,0.001,0.000,0.000)。PI组SOD及GP-x浓度(218.65±16.27,178.66±21.77)低于HI组(243.52±19.71,211.96±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也低于TPI组(230.63±26.91,213.04±2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0)。HI组的PLI、PD、m BI、IL-1β、SOD、GP-x值以及龈沟液量与THI组无统计学意义,MDA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种植体龈沟液内SOD、GP-x的浓度较健康植体、炎症种植体患者口内天然牙均低、MDA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氧化应激可参与种植体周围炎,抗氧化应激酶可为种植体周围炎的一个临床诊断指标,为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磨牙关系患者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情况,并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放射科就诊需行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遴选出347例患者,按照Ⅰ、Ⅱ、Ⅲ类磨牙关系分别记录患者下颌第一磨牙面上近中、中、远中3部分的A、B、C咬合接触点分布情况,并利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类接触点总数比较,Ⅰ类130例(26.62±10.79)、Ⅱ类131例(26.75±10.81)、Ⅲ类86例(19.1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346,P=0.000),组间比较Ⅲ类接触点较其余2类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近中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5.62±3.56)、Ⅱ类(7.96±4.06)、Ⅲ类(4.47±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5.045,P=0.0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中部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10.3±4.74)、Ⅱ类(9.24±4.54)、Ⅲ类(6.53±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390,P=0.000),组间比较Ⅲ类最少,余无统计学差异;远中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10.7±4.89)、Ⅱ类(9.55±5.35)、Ⅲ类(8.16±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025,P=0.002),其中Ⅲ类数目较Ⅰ类少(P<0.0167),余无统计学差异。A点数目比较,Ⅰ类(10.46±5.75)、Ⅱ类(9.53±5.2)、Ⅲ类(7.83±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466,P=0.015),组间比较Ⅲ类较Ⅰ类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B点数目比较,Ⅰ类(9.66±5.58)、Ⅱ类(10.87±5.08)、Ⅲ类(6.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598,P=0.000),组间比较Ⅲ类数目最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C点数目比较,Ⅰ类(6.49±3.46)、Ⅱ类(6.34±4.63)、Ⅲ类(5.16±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179,P=0.028),组间比较Ⅲ类较Ⅰ类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Ⅲ类磨牙关系患者三点式咬合接触点总数、3个部位及B点数目均较其他2类少,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稳定性差;锥形束CT可作为一种新方法分析咬合接触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