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9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07篇 |
内科学 | 68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0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8篇 |
综合类 | 134篇 |
预防医学 | 24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Balb/C小鼠肿瘤细胞门静脉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建立Balb/C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建模后14 d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2 h后,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缺血45 min组较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变化更加明显(P均<0.05)。假手术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一过性轻度升高,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在再灌注8 h时表达均较2 h时高(P均<0.05);术后7 d缺血45 min组左肝叶的肿瘤负荷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13,P=0.007),但假手术组右肝叶(无缺血肝叶)的肿瘤负荷与缺血30 min组右肝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缺血30 min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缺血30 min组与缺血45 min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再灌注8 h,缺血45 min组的VCAM-1表达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03,P<0.001),并与肝脏受侵犯面积呈正相关(r=0.491,P=0.045)。结论 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够诱导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部分分子学机制可能与VCAM-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发病在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14、21天后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并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治疗后第7、14、21天的MMP-9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治疗后第7、14、2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应时间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随时间推移MMP-9浓度下降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加明显。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 水平,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4.
小鼠常作为弓形虫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为获取高得量的虫体,必须选择对弓形虫感染敏感的小鼠品系。本研究选用昆明种、CFW、BALB/c和C_(57)BL/64个品系小鼠作人工感染,进行比较观察。对6周龄小鼠,用弓形虫人株(ZS_2)速殖子(滋养体),用量按1c~4个或10~6个两种(按白细胞计数法计数),腹腔内接种。第3天处死小鼠,吸取腹腔内液体,计数虫体,算出每只小鼠的得量,并统计小鼠在3天内的死亡率。两批实验研究的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85.
血吸虫病的诊断,目前尚缺乏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Oliver-González 氏等(1954,1955,1956)发现曼氏血吸虫卵在感染曼氏血吸虫人、猴的血清中有环卵沉淀形成,对埃及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抗血清也可有轻度反应,惟其他二种血吸虫卵对异性血清不发生反应,对其他寄生虫的抗血清三者均无交叉反应,不仅有临床诊断价值并可能作为疗效估价的辅助方法。我们在1957年春开始作环卵沉淀反应的家兔 相似文献
86.
患者男,44岁,偶然发现左下腹包块半个月,近期无发热及感染病史。查体:左下腹触及3cm×2cm肿块,质韧,不活动,无触痛,局部无红肿。无其他症状及阳性体征,常规肿瘤标志物均阴性。盆腔CT: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左侧腰大肌前内缘见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影,沿腰大肌走行,向下延续至腹股沟 相似文献
87.
肝纤维化ADC值减低机制及与选取b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DC值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减低的机制及b值取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30只,对其行DWI。对每只动物在第1次扫描后结扎肝脏左外叶动脉及门静脉肝左外叶支,再次行相同序列MR扫描。分别在肝左外叶和肝右前叶及结扎血管后的肝左外叶选取ROI,测量ADC值。MR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结果分期、分组。 结果 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 ADC值逐渐降低,肝左外叶血管结扎后测量ADC值明显降低,但并未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变化。随着b值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ADC值亦逐渐减低。b=300、500、700、1000 s/mm2时,S0期、S1期与S2期、S3期、S4期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00 s/mm2时,S2期与S3、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S2期与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导致ADC值减低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流灌注减少,较小b值对于判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在有效范围内,b值越小,测量结果受血流灌注因素的影响越大,且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越准确。 相似文献
88.
89.
90.
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是在酶免疫结合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新技术。其特点是单份测定、简单、快速、除商品试剂外不需任何仪器设备 ,几分钟即可用肉眼观察结果。目前已在临床检测中获得广泛应用。现就其检测原理、试剂制作及应用现状和展望作一介绍。一、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的检测原理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的检测原理是以微孔滤膜为载体 ,包被已知抗原或抗体 ,加入待检标本后 ,经滤膜的毛细管作用使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 ,再通过胶体金结合物达到检测目的。根据检测装置的不同可分为金免疫渗滤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