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血液指标的改变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分析血液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01-2013-09-3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283例TACE术后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法对患者术中应用碘油的剂量、术前及术后第1次血液检测指标的结果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栓塞综合征发生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用ROC曲线评估血液指标对判别栓塞综合征的预测性能。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发生栓塞综合征240例,发生率84.81%(240/283)。发生栓塞综合征的患者应用碘油的剂量(z=-3.675,P<0.001)、术后白细胞(z=-2.570,P=0.010)、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z=-3.86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z=-2.051,P=0.040)显著高于未发生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z=-3.342,P=0.001)、总胆红素(z=-1.992,P=0.046)、血清Na+的指标(t=-2.842,P=0.005)显著低于未发生栓塞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栓塞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25,95%CI为1.006~1.044,P=0.009),血清白蛋白是栓塞综合征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79,95%CI为0.961~0.998,P=0.030)。碘油既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导致患者栓塞综合征的发生,亦可通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T和血清Na+等血液变化成为栓塞综合征发生的一个间接作用因素。肝癌患者TACE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和ALT对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有预测作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51、0.673和0.596)。结论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T、血清Na+对患者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栓塞综合征发生的评估和预测指标,有助于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护理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新参数NEUT-X、NEUT-Y在细菌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Sysmex-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112例细菌感染患者、98例非细菌感染发热患者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统计分析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NE)、中性粒细胞NEUT-X和NEUT-Y等参数结果,将细菌感染组根据WBC、NE、细菌革兰染色各自分组.结果 细菌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NEUT-X、NEUT-Y参数分别为1383.2±44.6、452.1±50.1;非细菌感染发热患者组分别为1312.2±31.4、446.7±31.6,对照组分别为1341.8±22.5、420.0±16.0;NEUT-X参数;WBC>10×109组NEUT-X、NEUT-Y参数分别为1402.3±52.8、470.2±73.2,WBC≤10×109组分别为1373.7±35.9、442.7±27.9;NE>75%组NEUT-X、NEUT-Y参数分别为1398.3±46.8、468.5±61.5,NE≤75%组分别为1367.6±36.4、435.4.±25.9;革兰阴性菌感染组NEUT-X参数为1387.8±45.6,革兰阳性菌感染组分别为1365.4±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细菌感染诊断中,当NEUT-X、NEUT-Y的临界值(cut-off值)取1356.5、425.5时,敏感度分别为71.4%、73.2%,特异度分别为74.0%、66.0%.结论 细菌感染时NEUT-X和NEUT-Y参数明显升高,可作为细菌感染诊断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4.
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抢救大咯血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抢救大咯血5例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110001)田莉莉,李云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病房张汉国,赵忠春,徐克大咯血是内科急重症,以往内科治疗无效又无外科手术条件下,病死率高达80%~100%。自应用介入性技术治疗咯...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Balb/C小鼠肿瘤细胞门静脉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建立Balb/C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建模后14 d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2 h后,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缺血45 min组较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变化更加明显(P均<0.05)。假手术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一过性轻度升高,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在再灌注8 h时表达均较2 h时高(P均<0.05);术后7 d缺血45 min组左肝叶的肿瘤负荷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13,P=0.007),但假手术组右肝叶(无缺血肝叶)的肿瘤负荷与缺血30 min组右肝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缺血30 min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缺血30 min组与缺血45 min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再灌注8 h,缺血45 min组的VCAM-1表达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03,P<0.001),并与肝脏受侵犯面积呈正相关(r=0.491,P=0.045)。结论 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够诱导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部分分子学机制可能与VCAM-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估索拉非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行索拉非尼系统治疗并联合TACE治疗的10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评价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反应分级标准3.0版评价安全性。结果 10例患者中,2例为完全缓解,3例为部分缓解,3例为疾病稳定,2例为疾病进展,中位总生存期为29.5个月。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为3级或以下级别,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7/10)和腹泻(6/10)。结论 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评价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技术与疗效.方法 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9例闭塞患者,原发病14例动脉硬化、3例大动脉炎,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接受介入开通治疗.经股或联合经右肱动脉途径入路行动脉闭塞段的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其中6例应用颈动脉脑保护装置.结果 1例双向均未开通闭塞段,16例获得成功治疗.手术成功的患者中,狭窄和闭塞患者各8例,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1例球囊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血流通畅.完成治疗后6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无脑梗死事件发生.手术后随访1~ 66个月,平均(24±18)个月.术后10个月1例(置入支架者)再狭窄,球囊扩张后狭窄开通;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脑梗死;其余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再发,超声及CTA检查(9例患者)SA血流均通畅.结论 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可安全、有效解决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在SWI上对20例PD患者(PD组)、20例VPS患者(VPS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进行相位值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PD组较VPS组及对照组黑质致密带(SNc)、苍白球(GP)、壳核(PUT)相位值均明显降低(P<0.01);VP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SNc、GP及PUT相位值在早期即已经降低,随病情加重其相位值进一步降低(P<0.01);中晚期其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降低(P<0.05).VPS组在早中期各感兴趣区相位值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晚期SNc、PUT、尾状核(CN)及SNr、GP相位值轻度降低(SNc、PUT、CN:P<0.01;SNr、GP:P<0.05).双侧红核(R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WI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PD和VPS的评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心房黏液瘤合并动脉栓塞的CT表现、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 收集6例左心房黏液瘤合并动脉栓塞患者,均于完善包括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CTA检查在内的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对其CTA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心房黏液瘤均发生于左心房,CT平扫呈低密度,3例动脉期强化,蒂宽窄不等,1例伴有钙化;6例均伴有动脉栓塞,栓塞部位为髂动脉2例、 肱动脉1例、 股动脉2例和腹主动脉伴两侧髂动脉多发栓塞1例。采用同期或分次心房黏液瘤切除联合外周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进行治疗,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肢体疼痛消失。随访6个月~2年,均无心房黏液瘤复发或取栓部位黏液瘤再发种植转移,受累肢体血运良好。结论 CTA可对心房黏液瘤合并动脉栓塞作出较全面的诊断;采用心房黏液瘤切除辅以栓塞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进行联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