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我科ICU自2002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21例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3~62岁,平均年龄41岁,重症肌无力5例,缺氧性脑病3例,由于脑血管病变,呼吸道分泌物多或需长期机械通气行气管切开13例,通气时间最短24小时,最长52天,2~5天4例,6~12天7例,13~21天4例,22~52天3例,死亡3例,经机械通气,支气管痉挛解除,同期换气功能得到改善,呼吸肌疲劳缓解,耗氧减少,同时减少心脏负担.机械通气的参数采用纽邦E-200J和熊牌1000型呼吸机,潮气量9-12/kg,呼吸频率12~15次/min,呼吸比1:2-3,氧浓度30~60%,气道平均压0.49~1.47kpa,上机后半小时,测动脉血气并结合经血氧饱和度SPO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调整参数.  相似文献   
122.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05年7月~2006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中,护理人员对于60例卧床并且给予鼻饲的病人在排便方面实行了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法.现将有关护理体会参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3.
目的通过测量患者在"深吸气"与"深呼气"不同屏气状态时腹部前后径值的改变,以及应用CT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ATCM)时的不同CT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评价不同屏气状态对减小腹部前后径和照射剂量的影响作用。方法对120例成人按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等分成(超重、正常、超轻)6组,按性别和BMI分为正常值组(BMI18~25)、超重组(BMI>25)和超轻组(BMI<18),每组男、女各10例。对同组内的20例患者分别取"深吸气"与"深呼气"不同屏气状态行腹部CT扫描。分别测量CT影像上腹部前后径值和使用ATCM时腹部的照射剂量(CTDI和DLP值)。进行两种不同屏气状态的作用效果对照评估。结果患者取"深呼气"屏气状态较"深吸气"屏气状态,可不同程度地减小腹部前后径和照射剂量。在男性超重、正常、超轻3组中,腹部前后径分别平均减小了4.20、3.95、3.86 cm,照射剂量(CTDI和DLP值)依次分别平均减小了14.83%mGy、121.89mGy.cm,21.20%mGy、175.82mGy.cm,18.70%mGy、161.31 mGy.cm。在女性3组中为4.25、4.39、3.44 cm。CTDI和DLP值依次分别平均减少了15.20%mGy、180.98 mGy.cm,27.83%mGy、167.16 mGy.cm,21.10%mGy、128.57 mGy.cm。以上各对照组数值经t检验后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不同屏气状态下扫描所得的影像上,经测量相同部位的CT值及标准偏差均在正常允许值范围,两者影像的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深呼气"状态下的屏气方式,可起到"自我压迫"作用,能有效减小腹部前后径和降低腹部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2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pusher of GTF was useful to decrease the degree of tilting of the femoral Ginther Tulip filter (GTF) in an in vitro caval model. Methods The caval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placement of a 25 mm × 100 mm and two 10 mm ×200 mm Dacron graft inside a transparent bifurcate glass tube. The study consisted of two groups: left straight group (GLS) (n =100) and left curved group (GLC) (n = 100). In the GLC, a 10° to 20° angle was curved on the introducer.The distance (DCH) between the caval right wall and the hook was measured. The degree of tilting (DT) was classified into 5 grades and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GTF being released, the angle (ACM1, 2)between the axis of IVC and the metal mount, the distance (DCM1) between the caval right wall and the metal mount, the angle (ACF) between the axis of IVC and the axis of the filter and the diameter of IVC (DIVC) were measur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Chi-Square test, t test, rank sum test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Results The degree of GTF tilting in each group revealed a divergent tendency. In group LC, the apex of the filter tended to be grade Ⅲ compared in group LS (x2 value 37. 491 ,P <0.01).The differences of most variables between GLS and GLC were considered 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6. 60° vs.3.05°, 20.60° vs. 3.50°, -3.90°vs. -0.40°, 2.98 mm vs. 10.40 mm, - 10.95° vs. -0.485°,13. 17 mm vs. 10.06 mm, - 1.70° vs. 0.70°, t or Z values - 12. 187, - 12. 188, -8.545, -51.834,-11. 395,9. 562, -3. 596, P < 0. 01).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CM1 and ACF,ACM1 - ACM2 and DCH1 - DCH2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r values 0. 978,0. 344,0. 879,0. 627 ,P <0. 01),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associations are detected between DCH1 and ACF in each group , ACP and ACF in group LC(r values -0.974, -0.322, -0.702,P<0.01). Conclusion The technique of adjusting the orientation of filter pusher had minimized the incidence and extent of GTF filter tilting in vitro.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动物实验研究评价新型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覆膜支架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10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中共植入20枚纳米电纺覆膜支架,其中10枚0.10 mm丝径支架植入左侧锁骨下动脉(A组),10枚0.15 mm丝径支架植入右侧锁骨下动脉(B组).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和术后2、4、6周分别作血管造影随访.支架段血管作组织学病理检查,评价支架内皮化和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A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示7枚支架内漏,随访期间2枚支架内漏消失,5枚仍残留内漏;B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示1枚支架内漏,随访期间内漏消失,3枚支架发生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B组术后2周血管壁呈慢性炎性反应,术后4周支架内表面部分血管内皮化,术后6周支架内表面基本实现血管内皮化.结论 本实验研究初步证明纳米电纺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该支架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有待进一步远期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6.
127.
目的 探讨颅脑先天性肿瘤MRI短T1高信号与肿瘤成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在MR T1WI上表现为短T1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9例颅脑先天性肿瘤,全部行常规MR检查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将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颅咽管瘤3例,在T1WI上均为混杂信号,其中2例短T1高信号经CTG及病理证实为钙化,1例短T1高信号为脂肪成分。表皮样囊肿4例,2例为均匀的短T1高信号,2例为混杂信号,肿瘤成分为液态的高浓度蛋白。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各1例,均为混杂信号,其中的短T1高信号经脂肪抑制序列及术中所见证实为脂肪成分。结论 先天性肿瘤中的短T1高信号是由高浓度蛋白、脂肪及钙化成分组成。MRI对先天性肿瘤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渗出液(OMT)快速诊断试剂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不同人群HIV-1抗体的一致性.方法对已经过生物梅里埃ELISA试剂检测血清HIV-1抗体阳性并经蛋白印迹(WB)试验确诊的HIV感染者200例(HIV阳性组),和经过生物梅里埃ELISA试剂检测血清HIV-1抗体阴性的健康人群600例(HIV阴性组)采集OMT标本,使用OMT快速诊断试剂进行HIV-1抗体检测.同时评价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阳性组200例中198例OMT标本检测为阳性,其中192例(96%)检测线清楚,易做阳性结果判断.4例(2%)"模糊",2例(1%)"很模糊",需经专业人员判断;2例(1%)检测线"看不见",为阴性.HIV阴性组600例OMT标本检测HIV抗体全为阴性.结论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与生物梅里埃血清ELISA诊断试剂检测HIV-1抗体相比,在HIV阳性标本中检测一致性为99.0%,在HIV阴性标本中检测一致性为100%,总体一致性为99.75%.  相似文献   
129.
锁骨下动脉闭塞开通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锁骨下动脉闭塞开通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1998年1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20例。选择顺行入路或双入路,应用超滑导丝开通。结果14例开通成功,6例失败。开通成功患者闭塞段长度和病程平均为3.00cm和9.83个月,失败患者闭塞段长度和病程平均为2.13cm和27.6个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开通成功率为80%,大动脉炎性闭塞开通成功率为50%。残端呈“圆头”病变开通成功率为33%,残端呈“尖头”病变成功率为100%,(P〈0.05)。顺行入路开通成功率为65%;失败后再行双向开通,成功率为43%。结论病因、病程及残端形态与开通成功率相关性高,病变长度与开通成功率不具明显相关性。顺行开通成功率较高,若开通失败,再行双向开通时成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评价主动脉-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均(55±10)岁.采用导丝开通、导管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介入方法 治疗,出院后通过电话、信函、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结果26例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重建成功;3例分别因1条髂动脉开通失败仅腹主动脉.单侧髂动脉重建成功;1例主动脉-髂动脉重建失败.髂动脉破裂1例行WallGraft支架修补.术中发生远端动脉栓塞2例.1例一侧患肢缺血加重接受截肢.27例随访1~112个月,平均(41±9)个月.术后6个月髂动脉闭塞1例未能开通;25个月后双侧髂动脉闭塞1例,经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后3个月再闭塞,行双侧髂动脉支架置入.23例患肢均无症状再发或加重.结论主动脉-髂动脉介入重建术可有效恢复下肢血供,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