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在新药如免疫调节剂反应停或雷利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问世之前,MM的疗效一直不佳,完全缓解(CR)率和接近完全缓解(nCR)率很低(<10%)[1],总体生存(OS)期仅33个月[2].目前虽然上述新药已使MM患者的CR、nCR及OS率显著提高,但由于新药费用昂贵,目前大部分MM患者难于承受,因此需探索一种较传统方案优越的治疗方法.我们从2000年用含吡柔比星(THP)的VTdM方案治疗107例初治的MM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王某,女性,46岁,住院号359901.因反复发热,鼻塞,鼻衄3个月于1987年9月1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有经常不规则发热,体温37.6~40℃之间,曾用各种抗菌素治疗无效。伴有鼻塞,鼻涕中带血丝,轻度头痛,反复四肢关节痛.一般止痛退热药(如消炎痛等)可暂时退热.体检:T37.8℃。面部两颧部出现红斑,双下肢皮肤有小块紫癜,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cm,有触痛,脾不大。 相似文献
44.
病例 患儿男,11岁。因反复发热、乏力、颈部肿大半年余。于2002年6月4日入院。2002年4月20日住外院经颈淋巴结病检诊断为:罗赛-多夫曼病,骨髓穿刺结果为:①骨髓未见异常细胞增生。②感染性骨髓。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曾一度好转。近半月发热、乏力、纳差、体重下降3Kg、抗感染治疗无效而来就诊。入院时体检:T38.5度、P100次/分、R24次份、BP95/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1989年湖北省5岁以下儿童死因抽样调查中因损伤与中毒死亡的2479例进行分析。其死亡专率为211.5/10万.死因顺位仅次于新生儿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8.9%,已成为我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损伤与中毒的死因构成及顺位依次为溺水(46%),意外窒息(41.15%),外伤(38.7%),车祸(3.31%),烧伤(2.86%),中毒(2.26%),电击伤(0.52%)。同时分析了各种死因的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46.
采用体外克隆形成培养技术研究维拉帕米(VPL)联用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和足叶己甙(VP-16)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结果显示:VPL2.2μmol/L能明显增加单一应用的不同浓度ADM、VCR或VP-16对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单位(L-CFU)的抑制作用,而不增加其对正常粒巨系克隆形成单位(GM-CFU)的毒性。0.92μmol/LADM、0.0250μmol/LVCR及1.70μmol/LVP-16联合应用下,L-CFU集落存活率为11.61%%,再联用2.20μmol/LVPL则为3.52%;而相同条件下GM-CFU集落存活率分别为35.81%及26.05%(与相应L-CFU组相比,P<0.01),提示VPL能明显增加上述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下的选择性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查找目前临床治疗上存在的不足,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复发以及死亡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用目前的方案(含有砷剂和或维甲酸)诱导缓解率较高,为69%~84%;用维甲酸较常见的副作用为维甲酸综合征,用砷剂较常见的副作用为肝功能及心脏损害,上述副作用一般较轻,给予对症处理后多数可以好转,不影响治疗;存在一定比例的复发(52例患者中有9例复发),复发原因与不规则治疗及患者的依从性差有关;死亡的患者都存在过白细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结论:目前对APL治疗总体效果较好,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9.
目的和方法: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粘附分子β2整合素(CD11a、CD11b)及L-选择素(CD62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ALL及25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1a、CD11b、CD62L表达。结果:①CD11a、CD11b在ALL细胞上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人,CD11b低表达的阳性率为100%,50%患者有CD11a低表达。而60%患者CD62L在ALL细胞上表达升高。②CD11a在B-ALL表达明显低于T-ALL表达,CD62L在B-ALL表达高于T-ALL。③浸润组CD11a表达高于非浸润组(P<0.05)。④ALL完全缓解组CD11a、CD11b的表达在正常范围。结论: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上存在多个粘附分子的表达异常,检测粘附分子有助于判断白血病细胞类型及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凝血检验指标监测,比较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