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以便进行预防和治疗。方法 随访1975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本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345例,其中208例行开放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37例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对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共出现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30例,其中椎管狭窄8例,腰椎不稳7例,硬膜外瘢痕4例,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3例,同一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3例,术后椎间盘炎2例,神经根损伤、定位错误和假关节形成各1例。结论 术后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并探讨其对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测定的影响。方法收集80名健康汉族人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长度酶切法测定80名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换用常规引物再次测定上述标本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及两次测定的BsmⅠ位点的一致性。结果测得TruⅠ基因型频率为TT68.7%,Tt26.3%,tt5.0%;同一PCR片段上测得BsmⅠ位点基因型频率为BB6.2%,Bb52.5%,bb41.3%,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换用常规引物测定同批标本BsmⅠ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为BB20.0%,Bb26.2%,bb53.8%,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13.29,P〈0.01)。与第1次测定相比,有22个标本基因型由Bb型变成BB型或bb型,发生基因型丢失。结论汉族人VDR基因存在TruⅠ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与其它种族不同;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引起BsmⅠ位点多态性测定时等位基因的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LIF组(采用后路正中入路TLIF术,30例)和MIS-TLIF组(采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MIS-TLIF,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多裂肌MRI信号的改变。结果 TLIF组、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0 ±20)、(100 ± 35)min/节段(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0 ± 110)、(300 ± 40)mL(P 〈0.05);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360 ± 120)、(40 ± 20)mL/节段(P 〈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术后3个月VA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LIF组患者手术前后多裂肌 MRI 信号分别为(1.5 ± 0.4)级、(2.5 ± 0.5)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S-TLIF 组患者手术前后多裂肌 MRI 信号分别为(1.5 ± 0.5)级、(1.6 ± 0.5)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可减少脊柱后部肌肉损伤,加速腰痛的恢复,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外科教学查房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查房过程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的有效渠道,恰当整合与运用多元化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查房效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查房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颈椎椎弓根螺钉通道精确定位的作用.[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螺旋CT(Elscint CT Twin Flash)在1.0 mm厚度断层扫描后,图片送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椎弓根轴线在后关节突的投射点及投射角度,然后咬除椎板及椎弓根在关节凸投射范围以外的骨质,检查三维重建所得的投射点是否在实际的椎弓根关节凸投射范围内,以及是否在小于此半径1.5 mm的同心圆区域内.[结果]三维重建的椎弓根轴线投射点均位于实际所测的椎弓根在关节突处的投射范围之内,有95%在小于此投射半径1.5 mm的同心圆区域内.[结论]经螺旋CT三维重建的椎弓根在关节突处的投射点能基本满足关节突处的精确定位的要求,但考虑螺钉直径时,仍有穿破椎弓根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炎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 17例腰椎间盘炎的诊治情况。 6例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和激素 ,11例手术清除病灶。手术分前后入路两种 ,清除病灶后根据需要局部植骨 ,其中 3例加用内固定 ,以JOA疗效评价系统为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 6个月至 3年 ,平均 1年 3个月。总体疗效 :优 14例 ,良 2例 ,一般 1例。其中非手术治疗组优 3例 ,良 2例 ,一般 1例 ,手术组均为优 ,所有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大剂量抗生素对部分腰椎间盘炎患者有效 ,但大部分病例需手术清除病灶 ,手术清除病灶可以加快其痊愈 ,且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腰椎滑脱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技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采用减压、复位、内固定、后外侧或环形植骨融合术。结果 所有病例经 5个月至 7年随访 ,优 32例 ,良 9例 ,可 2例 ,无差级病例 ;滑脱完全复位病例中 ,术前滑脱Ⅰ°者 2 1例 (87 5 % )、Ⅱ°者 10例 (6 2 5 % ) ;Ⅱ°滑脱改为Ⅰ°滑脱 5例(31 3% ) ,1例术后无改善 ;Ⅲ°,Ⅳ°滑脱均改善为Ⅰ°滑脱。结论 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本原则 ,术中的彻底减压及术后植骨的坚固融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内固定的应用可复位滑脱的椎体 ,并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平均47.1±13.7岁。根据手术节段终板有无ModicⅡ型改变,将其分为ModicⅡ型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同时收集因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例年轻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29岁,平均24.2±3.7岁。对术中取出的软骨终板标本行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IL-18和SP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指数。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软骨终板无明显退变,A组退变程度重于B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C组NF-κB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55.39±17.74、36.01±14.80、4.42±2.84,IL-18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45.23±12.95、30.22±12.01、5.22±3.46,SP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38.29±19.26、25.83±16.52、0.97±1.32。A、B组NF-κB、IL-18和SP阳性细胞指数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明显高于B组(P<0.05),NF-κB与IL-18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NF-κB、IL-18和S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升高,可能是ModicⅡ型改变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38例,其中椎体切除13例16个节段,后弓切除7例8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1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7例。根据不同肿瘤切除范围,采取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或联合运用等稳定性重建方式。观察植骨融合、上下节段终板间距离、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随访12~89个月,平均29.7个月。6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亡,5例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6.2±2.2)分vs(1.8±1.3)分;t=-17.080,P=0.000],疼痛改善优良率达86.8%;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21例,改善二级8例,无明显改善1例;SF-36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30.7±7.2)分vs(58.3±16.5)分;t=19.037,P=0.000]。除复发外,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5例伴有植骨吸收,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根据WBB分期及三柱理论,结合肿瘤切除范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中短期疗效满意。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节段、预后和骨强度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