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97篇 |
免费 | 780篇 |
国内免费 | 5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9篇 |
儿科学 | 141篇 |
妇产科学 | 179篇 |
基础医学 | 630篇 |
口腔科学 | 293篇 |
临床医学 | 2600篇 |
内科学 | 1206篇 |
皮肤病学 | 121篇 |
神经病学 | 338篇 |
特种医学 | 71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1299篇 |
综合类 | 4690篇 |
预防医学 | 1928篇 |
眼科学 | 153篇 |
药学 | 1690篇 |
28篇 | |
中国医学 | 1600篇 |
肿瘤学 | 5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9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357篇 |
2021年 | 453篇 |
2020年 | 410篇 |
2019年 | 326篇 |
2018年 | 333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94篇 |
2015年 | 290篇 |
2014年 | 860篇 |
2013年 | 614篇 |
2012年 | 729篇 |
2011年 | 841篇 |
2010年 | 743篇 |
2009年 | 754篇 |
2008年 | 751篇 |
2007年 | 876篇 |
2006年 | 807篇 |
2005年 | 845篇 |
2004年 | 783篇 |
2003年 | 674篇 |
2002年 | 604篇 |
2001年 | 523篇 |
2000年 | 594篇 |
1999年 | 537篇 |
1998年 | 475篇 |
1997年 | 474篇 |
1996年 | 430篇 |
1995年 | 394篇 |
1994年 | 381篇 |
1993年 | 243篇 |
1992年 | 227篇 |
1991年 | 229篇 |
1990年 | 164篇 |
1989年 | 133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92篇 |
1986年 | 71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51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65年 | 7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3.
34.
8例婴幼儿农药中毒误诊分析8例中男3,女5;年龄<40天~3岁。有机磷中毒5例,农药名称不详3例。误诊时间12小时~4天。误诊疾病:上感并高热惊厥及颅内出血各2例次,肺炎6例次,低钙抽搐、急性菌痢各1例,颅内感染3例次。8例经救治均痊愈出院。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35.
1988年Stark首创的剖宫产术受到了妇产科医生的推崇和应用。作者对这一新术式进行多项指标的临床观察,并进行追踪随访,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者进行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基因序列筛查,探讨该基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2-05/2003-1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及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2型糖尿病组),男94例,女107例;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4例(特发性1型糖尿病组),男3例,女1例.纳入同期本院内分泌门诊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男67例,女33例.均自愿接受相关检查,并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测定血生化学指标及与糖尿病发病相关抗体.对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基因的两个外显子序列(包括编码区及侧翼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纯化后,经ABI 377 DNA全自动测序仪对所有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发现突变后用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对突变位点进行酶切,验证突变.③正态分布数据以x&;#177;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用M表示,C肽呈偏态分布将其转换为以10为底的对数后呈正态分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4例,健康者10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中均未发现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基因突变.特发性1型糖尿病组中发现1例P239Q(CCG-CAG)杂合突变,该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可被PstⅠ部分酶切,所切的2个片段大小分别为347和252 bp,与预测相吻合.结论:①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基因不是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易感基因.②4例特发性1型糖尿病中发现1例P239Q(CCG-CAG)突变,今后需扩大样本量及对先证者作家系调查,以探讨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基因突变是否与特发性1型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衰竭有关,为今后对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因研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在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麻醉技术在腹膜透析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以及需要置管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实验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方式置入透析管,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实验组应用超声引导TAP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beat,HR)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0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间点,实验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与HR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膜透析置管手术过程中,在超声引导下进行TAP阻滞麻醉可起到理想的控制疼痛效果,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我院2007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为我院耐药性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同时采用K—B法检测美洛培南和头孢派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出451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238株.非产ESBLs菌213株。产ESBLs菌株与非产ESBLs菌株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较大差别。可选择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作为经验治疗药物。结论我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医院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努力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率的产生。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两阶段康复训练(早期基础康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为1999-02/2002-12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共6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家属进行被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组患者进行两段康复训练:第1阶段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早期基础康复训练,包括体位训练、按摩和被动运动、关节活动和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恢复部分坐位、站位平衡后进行第2阶段减重步行训练,包括减重坐位平衡、减重站立及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0~Ⅳ级,评级越高,步行能力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1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首次评定在发病1周病情稳定后进行,再次评定于治疗后10周进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康复组治疗前0级6例,I级11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3例;治疗后I级2例,Ⅱ级3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Ⅴ级9例。对照组治疗前0级6例,I级9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4例;治疗后0级1例,I级7例,Ⅱ级8例,Ⅲ级13例,Ⅳ级5例。康复组治疗后步行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②Barthel指数:康复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第1阶段早期康复训练,促进了患肢和躯干的肌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第2阶段减重步行训练,将步行中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正常步态模式的建立,从而有利于行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