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观察术前CT影像组学联合病理及CT特征预测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LAESCC)早期复发(E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LAESCC,按7 ∶ 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234)或验证集(n=100),对其进行随访,记录术后有无ER(即术后12个月内肿瘤复发)。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训练集有、无ER患者临床、CT表现及术前病理资料,筛选ER独立危险因素,构建CT-术前病理模型。基于训练集静脉期CT图像提取及筛选LAESCC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334例中,168例ER、166例无ER;训练集有、无ER均为117例、验证集51例ER、49例无ER。CT显示LAESCC长度、cT分期、cN分期及术前病理分化程度均为ER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CT-术前病理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59和0.783。共选出10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0和0.730,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8和0.826。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高于术前CT-病理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P均<0.01)。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CT及术前病理特征能有效预测LAESCC术后ER。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12/2015-12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MHRD患者78例83眼。根据患者是否应用PPV联合ILMP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40眼)和对照组(39例43眼),对照组应用PPV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随访6mo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3、6mo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为92%(37/40),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882,P=0.009); 视力改善情况:试验组的视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6,P<0.001); 术后BCVA:试验组术后3、6mo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9,P<0.001; t=10.573,P<0.001); 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发生眼内压增高和视野缺损的情况较少,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323,P=0.001; χ2=8.573, P=0.003); 晶状体混浊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P=0.176)。

结论:MHRD患者应用PPV联合ILMP术后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视网膜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93.
94.
碘伏类消毒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正> 碘伏发现于40年代,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逐渐受到重视。1984年,在第三届国际抗感染会议上对碘伏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进一步推动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
对威力碘(碘伏类消毒剂)消毒临床穿刺部位皮肤的效果进行了观察。使用含有效碘1050~3000ppm溶液作用3~5秒,可将皮肤上自然菌杀灭90%以上。  相似文献   
96.
本文通过5例经病理证实的坏死性淋巴结炎,提出了应当重视的一种伴有长期高热的自限性疾病。此病易在临床上误诊,故有必要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7.
正肝脏是人体内参与糖、蛋白和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其中代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脂肪在肝细胞堆积,而导致肝脏受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正是基于这一过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脂肪在肝脏内沉积超过肝脏重量的5%~10%,弥  相似文献   
98.
聚酰胺酸N,N-二甲基十八铵盐LB膜具有严格排列的周期结构,其亚胺化可以在比聚酰胺酸更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了沉积在单晶硅片上的聚酰亚胺涂膜的热分解性能。于真空和高温下聚酰亚胺LB膜会热解并与基片硅反应而生成规则结构的SiC准单晶膜。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甘胆酸(CG)和胆汁酸(TBA)联合DeRitis比值(AST/ALT)水平在肝脏系统相关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回顾模型,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脏系统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性质分为病毒性肝炎组60例,肝纤维化组60例、肝硬化组60例、肝癌组60例,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组人员均进行血清的甘胆酸(CG)、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DeRitis比值(AST/ALT比值)、血清Ⅳ型胶原(CIV)、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多肽(PCⅢNP)、白蛋白(ALB)以及甲胎蛋白(AFP)等指标水平测定,比较各指标水平在肝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肝癌组的CG、TBA、AST、AFP和DeRitis比值水平均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肝癌组外,肝硬化组CG、TBA、AST和DeRitis比值水平均高于其他组,而ALB水平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组的CG水平高于病毒性肝炎组,AST水平低于病毒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在鉴别肝癌和肝硬化、肝纤4项在鉴别肝癌和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AUC)高于其他单一指标.血清CG、TBA、DeRitis比值、肝纤4项、ALB和AFP联合检测在诊断肝癌、肝硬化、肝纤维化以及鉴别肝癌和肝硬化、肝癌和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纤维化中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和灵敏度、特异性.结论 血清CG、TBA、DeRitis比值、肝纤4项、ALB和AFP联合检测在肝脏系统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U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迁移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熊果酸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细胞迁移法检测UA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建立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UA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各治疗组UA能较明显抑制T-24细胞增殖、迁移,并在48 h抑制作用明显.在体内使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并表现具有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关系.结论 UA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成,其作用靶点可能为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