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早产儿湿肺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早产儿湿肺的临床特征、严重性、X线征象、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早产儿湿肺占同期新生儿湿肺的比例为20.57%。早产儿湿肺在早产儿中发生率为17.06‰,临床表现以呻吟、气促、青紫、吸气时吸凹征及反应差为主要临床特点,严重者多于24 h后明显加重,多需机械通气治疗。肺泡和肺间质积液、肺淤血、肺气肿、心影增大是其主要的X线征象。结论早产儿湿肺发病率高,轻症湿肺预后良好,重症湿肺需及时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诊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7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86例,采用常规治疗加氨茶碱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点滴 观察组9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沙丁胺醇及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混合雾化吸入。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症状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沙丁胺醇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混合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将入住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根据置管部位分PICC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UVC组(脐静脉置管),对CRBSI的发生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敏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BSI发生率为6.1/1000导管日,其中PICC组为5.3/1000导管日,UVC组为11.8/1000导管日。检出病原菌35株(真菌22株、G^-菌8株、G^+菌5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7株(48.57%),G^-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共5株(14.29%),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3株(8.57%)。真菌对两性霉素、氟康唑等敏感性高;G^-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喹诺酮类敏感性高,对氨苄西林及头孢菌素类普遍耐药;G^+菌对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和头孢菌素普遍耐药。结论本院NICUCRBS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氟康唑敏感性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64.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9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41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系统,对转运新生儿倒数、病种分布、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来转运91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新生儿逐年增加(P〈0.05),转运后放弃47例,死亡67例,病死率逐年降低(P〈0.05)。299例转运新生儿进行了转运前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其中非危重组68例,无死亡,危重组181例,死亡10例,病死率5.52%,极危重组50例,死亡8例,病死率16%。评分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转运系统,掌握转运指征和及时转运,对保证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宫内生长迟缓(IUGR)早产儿生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变化。方法 67例早产儿中IUGR早产儿29例,适于胎龄(AGA)早产儿38例;另取健康足月儿2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出生24 h内及校正胎龄38周时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测定各时间点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24 h内IUGR早产儿CD3+、CD4+百分比低于AGA早产儿和对照组(P<0.05),IUGR 早产儿CD8+及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AGA早产儿CD3+、CD4+及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IUGR早产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IUGR、AGA早产儿的T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IUGR早产儿T淋巴细胞低于AGA早产儿(P<0.05)。校正胎龄38周时,IUGR、AGA早产儿CD3+、CD4+及CD4+/CD8+高于出生24 h内(P<0.05),IUGR早产儿CD3+、CD4+、CD8+及CD4+/CD8+低于AGA早产儿(P<0.05);IUGR与AGA早产儿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UGR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低于AGA早产儿及健康足月儿,并且持续至生后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6.
新生儿窒息肾脏损害中尿微量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所引起,新生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者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新生儿窒息常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肾脏损伤较为多见,发生率约为57%[1].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有核红细胞(NRBC)计数与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在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共计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围生期窒息将其分为围生期窒息组(n=55)及正常组(n=85)。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标准,将围生期窒息组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重度脑病亚组(n=6)、中度脑病亚组(n=7)、轻度脑病亚组(n=12)及无脑病亚组(n=30)。采集新生儿脐动脉血及生后1~4 d足跟末梢血,测定NRBC计数,并于随访至出生3个月时测定Gesell发育商。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及各亚组NRBC计数差异,并分析脐动脉血NRBC计数与Gesell发育商的相关性。围生期窒息组与正常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分娩方式构成比、出生体质量、胎龄及母亲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围生期窒息组患儿脐动脉血NRBC计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血气分析pH值则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7.18;P<0.001)。②围生期窒息各亚组(无脑病亚组及轻、中、重度脑病亚组)脐动脉血NRBC计数除轻度脑病亚组与中度脑病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0.172)外,其余亚组间两两比较,均为脑病程度重亚组较程度轻亚组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生后1~4 d足跟末梢血的NRBC计数平均值,除轻度脑病亚组与中度脑病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985)外,其余组间(包括围生期窒息各亚组与正常组)两两比较,均为脑病程度重亚组较程度轻亚组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窒息各亚组与正常组同组患儿生后不同时间足跟末梢血NRBC计数比较,则均为后1 d日龄较前1 d日龄显著下降,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NRBC计数随生后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④随访至生后3个月时,围生期窒息组Gesell发育商显著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01),发育商与脐动脉血NRBC计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85,P<0.05)。 结论NRBC计数与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对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8.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国内报道发生率1.2~1.6,病死率为4.2~28[1]。重症MAS治疗主要为高浓度氧疗,人工机械通气,近年国内也有一氧化氮吸入及体外膜肺的治疗方法。肺表面活性物质(PS)减少及失活是MAS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AS的动物实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及其与慢性肺疾病(C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RDS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本院早产儿病区的健康早产儿及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天清晨8:00~9:00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分析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的变化;根据观察组患儿是否合并CLD分为CLD组和非CLD组,对CLD组和非CLD组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高于第7天(P〈0.05);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仙g/d1)和ACTH水平(pg/m1)均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皮质醇:(23.6±8.7)比(18.8±6.6)、(19.5±6.4),ACTH:(49.0±12.2)比(41.0±13.3)、(41.0±8.9),P〈0.05],生后第7天血清基础ACTH水平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l(48.0±10.2)比(38.4±11.9)、(39.1±7.2),P〈0.05]。CLD组与非CLD组生后24h内和第7天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早产儿早期处于应激状态且机体已具有一定的皮质醇分泌和调节功能,随着病情的好转皮质醇水平下降。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CL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0.
应用TOPSIS法综合评价医院医疗工作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某院医疗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应用TOPSIS法对该院3个医疗区和中心医疗区18个科室2006年9项主要医疗工作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院3个医疗区医疗工作质量以中心医疗区为最佳,中心医疗区各科室医疗工作质量以外科系统为好。结论评价结果与该院实际医疗工作情况相符。TOPSIS法在科学全面评价医院医疗工作质量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