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10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骨髓基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2年Reynolds等[1]首次从成年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从而打破了神经损伤不可修复的观点,有关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移植曾一度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由于两者来源主要有克隆和胚胎两个方面,方法复杂,涉及伦理问题,临床应用受限。最近,骨髓基质细胞(BM-SC)横向分化现象的发现以及其易获得性又使人们对干细胞移植在脑血管病方面的治疗前景充满信心。现就近年来有关BMSC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BMSC的生物学特点Friedenstein等[2]首…  相似文献   
42.
高血糖及胰岛素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糖及胰岛素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及胰岛素干预组,每组40只。高血糖组及胰岛素干预组采用STZ法诱导高血糖模型,以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时间分别为1h、6h、12h和24h。大鼠清醒后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SS)、TTC染色法计算梗死体积、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定量观察梗死周边区域凋亡神经元数目。结果与正常血糖组大鼠比较,再灌注同时间点高血糖组大鼠NSS显著增高(均P〈0.01)、梗死体积明显扩大(均P〈0.01)以及梗死周边区凋亡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1);与高血糖组比较,胰岛素干预可明显控制血糖、减轻神经功能损害(12hP〈0.05,24hP〈0.01)、缩小梗死体积(均P〈0.01)、减少神经元凋亡数(P〈0.05—0.01),再灌注24h甚至可达正常血糖组水平。结论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缺血再灌注性脑损害,可能与其诱导神经元凋亡有关,而胰岛素可能通过阻止神经元凋亡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高效毛细管胶束电泳测定血浆卡马西平浓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胶束电泳测定血浆中卡马西平浓度方法。方法 取 1mL血浆经蛋白酶处理后 ,碱性条件下用三氯甲烷提取 ,氮气吹干后 ,以电泳缓冲液溶解残渣 ,采用毛细管胶束电泳测定。电泳条件 :电泳缓冲液为 15mmol·L-1磷酸盐溶液 (pH9.4 )含SDS 2 5mmol·L-1,分离温度 2 0℃ ,分离电压 2 5kV ,检测波长 2 0 0nm ,压力进样 5s。结果 本法在 1~ 5 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和重现性 ,方法的最低测定浓度 0 .5 μg·mL-1。结论 本法有简便、快速、灵敏、干扰少的特点 ,是测定血浆中卡马西平浓度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3'单肟靛玉红(IMX)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血液中IMX的含量;分别研究静脉注射、腹腔注射2种给药途径后,IMX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3P87药物代谢动力学程序,计算出主要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并进一步观察静脉给药后药物在动物体内主要器官心、肺、肾、脑组织中IMX的含量。结果鼠尾静脉注射IMX,药物代谢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IMX在鼠体内吸收快、分布快、药物起效快,在体内主要以消除过程为主,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静脉注射10 mg/kg IMX,于不同时间处死,用HPLC测定各组织中IMX的含量,结果发现,IMX在心脏组织中含量较高,在1 h达峰值;脑组织、肺组织中IMX含量在0.5 h即达峰值;肾脏组织中IMX含量在3 h达峰值。IMX主要分布在体循环和血流丰富的脏器中。结论应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IMX的浓度,操作简便、省时,精密度及重现性均较好。静脉注射IMX,药物代谢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IMX在鼠血中主要以消除过程为主,IMX主要分布在血流丰富的组织中,分布速率较快。IMX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相似文献   
45.
<正> 近年临床研究已广泛采用电或磁经颅皮层刺激(TCS)引发运动诱发电位(MEP)来了解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锥体束(PT)情况。作者选择了22例病人和30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行脊髓电生理研究.采用单极电TCS 和经皮脊髓刺激(PSS)技术。单次TCS引起MEP。在鱼际肌和胫前肌记录EMG 信号。以MEP 潜伏期减去外周传导时间(PCT)和皮层脊髓单突触延搁(0.5ms)计算出PT 皮层颈段(CCS)或  相似文献   
46.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缺血性卒中的一、二级预防措施,评价了现代各种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方法的利弊,并提出早期或超早期应用溶栓剂和(或)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可能是未来缺血性卒中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7.
七叶皂苷钠、强的松治疗Bell麻痹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Bell麻痹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 ,收集首次诊断Bell麻痹的急性期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七叶皂苷钠组 (七叶皂苷钠加基础治疗 ) 30例、强的松组 (强的松加基础治疗 ) 2 8例、基础治疗组 2 7例 ,基础治疗包括多种维生素、针灸、理疗等 ,均在发病 3天内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House Brach mann(H B)面神经麻痹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 1个月时评定面神经麻痹等级。结果 治疗前 3组患者性别、年龄、面瘫部位、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首次治疗时H B面瘫等级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 1个月时三组患者H B面瘫等级经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4 8)。 3组间两两比较显示七叶皂苷钠组、强的松组面瘫恢复均优于基础治疗组 ,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4 5、0 0 14 ) ;而七叶皂苷钠组与强的松组面瘫恢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6 16 )。结论 七叶皂苷钠可替代皮质类固醇治疗Bell麻痹 ,同时避免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8.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1,自引:6,他引:145  
目的 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 ,选择发病 4 8h内的ACI患者 6 3例 ,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 (31例 )及安慰剂对照组 (32例 )。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 30mg静脉滴注 ,每日 2次 ,共 14d ,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 ;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 ,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 (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定和常规检查 ,以治疗第 2 1dESS增分率和第 90d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 1d后治疗组、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 (6 0 .3± 2 8.2 ) %、(35 1± 2 3.6 ) %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90d后治疗组、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 (71.5±2 9 8) %、(44 1± 4 0 .9) %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9.
AnalysisonSerumLipoprotein(a)LevelsanditsChangesin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ZhangYinadong;(张颖冬)LiuXimin;(刘锡民),CaiZh...  相似文献   
5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作用。方法:对发病72h内的ICVD患者72例以及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P-选择素水平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的基因PLA多态性检测。结果:ICVD患者血小板MAR以及血TXB2、TXB2/6-keto-PGF1α比值、P-选择素和PA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所有受试者GPⅢa基因型均为PLA1/A1纯合基因型,未发现该位点碱基变异。结论:ICVD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强、聚集性增加,但此与血小板GPⅢ基因PLA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