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0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抵抗素是一种多肽激素,可能是联系肥胖与胰岛素的重要信号分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从而可能与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多种因素可影响抵抗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2.
脑梗塞早期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状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明确血纤溶系统活性状态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例皮质动脉区脑梗塞(CACI)患者、32例穿通动脉区脑梗塞(PACI)患者及30名无心脑血管病等的对照者,以发色底物分解产色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血管内皮tPA释放能力和PAI/tPA比值,以综合判定其血纤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脑梗塞患者发病3天内血纤溶系统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者,为脑梗塞早期行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再次脑梗塞可能与血浆PAI活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8例轻度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测定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观察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2.73%)(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9.09%)与对照组(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4.71±0.88)、(1.97±0.40)、(2.37±0.47)mmol/L)较治疗前((5.80±0.95)、(2.58±0.62)、(3.36±0.76)mmol/L)降低(P〈0.01),并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5.49±0.83)、(2.42±0.49)、(3.22±0.63)mmol/L)(P〈0.01);观察组治疗后MoCA、ADL评分(21.70±3.73、67.39±10.03)较对照组(19.73±2.83、62.16±9.55)明显增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24.
文章详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本概念及近年对其基因研究的进展,并在回顾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管病发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ACE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是脑血管病,特别是腔隙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鉴于当前对动脉血栓性疾病中遗传因素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从止血因素、血小板表面受体、纤溶因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酶、一氧化氮合酶、抗氧化酶和脂蛋白等多系统相关基因多态性方面对这些遗传因素与动脉血栓性疾病关联性的现代认识和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血栓防治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对活体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及乳酸(Lac)等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原位动态观察神经节苷脂对活体鼠脑组织损害程度、神经递质方面的影响。分别对缺血再灌注组及神经节苷脂治疗组鼠脑组织缺血、水肿及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乳酸(Lac)等代谢产物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缺血60min再灌注1h、3h、6h神经节苷脂均能减小高信号区的体积,有效减少脑缺血后Lac/(PCr Cr)比值的上升和NAA/(PCr Cr)比值的下降,与缺血再灌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伴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方法对47例伴发RBD的帕金森病患者(RBD组)和47例年龄、性别相匹配不伴发RBD的帕金森病对照者(NRBD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两组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Hoehn—Yahr分期、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左旋多巴治疗持续时间与剂量、运动并发症等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帕金森病发病病程时长、ESS评分、MMSE评分、Hoehn—Yahr分期、UPDRS评分[Я(精神、行为和情绪),Ⅱ(t3常生活活动),Ⅲ(运动检查)]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帕金森病RBD组患者较早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左旋多巴治疗持续时间较NRBD组长(t=4.24,P=0.04),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剂量大(t=8.07,P=0.01),治疗的并发症(UPDRS评分Ⅳ)与NRBD组相比较显著增加(t=7.20,P=0.01)。结论伴发RBD的帕金森病患者治疗需较早使用左旋多巴制剂且治疗剂量大,进而引发运动并发症(异动症和症状波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8.
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磷酸二酯酶4D (PDE4D)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6例ICVD患者和110名正常对照者PDE4D基因SNP45、SNP83和rs918592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PDE4D基因rs918592的A等位基因频率ICVD组(58.6%)、腔隙性脑梗死亚组(63.8%)较正常对照组(48.6%)明显增高(均P<0.05);rs918592、SNP8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NP45位点未见多态性.糖代谢指标在不同的SNP83、rs918592 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上A等位基因可能是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 PDE4D基因可能不是通过糖代谢影响I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发病到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和是否存在多模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ismatch,PDM)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ONT在4.5 h内,溶栓同时完成多模MRI检查的老年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ONT及是否存在PDM,将病人分为4组:≤3 h+PDM(+)组、≤3 h+PDM(-)组、3~4.5 h+PDM(+)组、3~4.5 h+PDM(-)组。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出血并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4组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比较4组死亡率与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发生率。将所有病人按随访3个月时mR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及预后不良组(3~6分),比较2组病人基线资料、ONT、PDM,并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选280例病人,其中≤3 h+PDM(+)组56例、≤3 h+PDM(-)组63例、3~4.5...  相似文献   
30.
骨髓基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2年Reynolds等[1]首次从成年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从而打破了神经损伤不可修复的观点,有关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移植曾一度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由于两者来源主要有克隆和胚胎两个方面,方法复杂,涉及伦理问题,临床应用受限。最近,骨髓基质细胞(BM-SC)横向分化现象的发现以及其易获得性又使人们对干细胞移植在脑血管病方面的治疗前景充满信心。现就近年来有关BMSC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BMSC的生物学特点Friedenstein等[2]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