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从2005年~2007年初,我科对7例14侧乳房肥大的患者采用了乳晕双环法乳房缩小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小儿变异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方法将佛山市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65例变异性咳嗽患儿(CV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VA调查表了解CVA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外界诱因、临床症状、过敏史等情况,同时采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CVA发病以32014年4月收治的65例变异性咳嗽患儿(CV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VA调查表了解CVA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外界诱因、临床症状、过敏史等情况,同时采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CVA发病以312岁患儿常见,以冬春季发病为主,诱发原因中有感染诱发、寒冷天气刺激及家居环境,干咳以晚上为主,90.77%患儿WBC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家族过敏史、湿疹及过敏性鼻炎均为小儿CVA的高危因素,58.46%患儿CVA过敏原实验阳性,IgE超过40%。经由糖皮质激素的雾化吸入治疗,小儿CVA治疗的有效率为92.31%。结论小儿变异性咳嗽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小儿咳嗽症状、特点的把控,尽早确诊,采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CVA可获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63.
关注三天     
人活一辈子,需要关注三天。这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面对这三天,我们该怎样对待?想了想,我认为:对于"昨天",青壮年何妨汲取?"昨天"中有历史,有经验,有宝藏,雄心勃勃的青壮年,可别鄙视它,相反,青壮年们应该知道:"昨天"深埋在地层,可能就是煤铁、石油,或者就是文物、化石;"昨天"铺展于书册,可能就是《资治通鉴》,可能就是《资本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对扩张皮瓣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制备成扩张器模型,皮肤下方与扩张器之间放置着附着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培养3周后获取扩张皮瓣,免疫组化分析组织形态变化,使用western blot分析作用部位皮瓣内ColⅠ、ColⅢ和fibronectin蛋白表达情况,使用QPCR检测作用部位皮瓣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量。结果三周后组织切片提示ADSCs促进扩张皮瓣真皮内TGF-β1表达升高;术后第一周及第二周,在ADSCs的作用下,扩张皮瓣中ColⅠ和fibronectin蛋白表达明显上升,第三周有一个明显衰减,而ColⅢ表达量平稳,无明显变化趋势;QPCR提示术后第一周TGF-β1高表达,之后其表达量随时间衰减。结论 ADSCs诱导皮肤组织中的TGF-β1增加,进而促进真皮层下层成纤维细胞分泌更多的胶原结构与蛋白,促进扩张皮瓣真皮层修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不同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2在中山大学生化实验室及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分别采用Lipofectin、Lipofectamine、Dosper3种不同的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24孔板中,每孔加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悬液(1×106个细胞),各孔分别加入3种不同阳离子脂质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复合物,分别于培养24,48h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3种不同阳离子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内均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24h后明显,48h后达高峰。Dosper介导组绿色荧光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Lipofectin介导组及Lipofectamine介导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Dosper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转染效率较高,较适合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转染载体。  相似文献   
66.
背景:由于创伤、先天畸形、肿瘤或手术继发的尿道缺损、狭窄、憩室等病理状况下,需要采用自体组织修复其缺损。目的:验证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01/2006-01在中山大学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雄性新西兰兔10只,体质量3.0~3.5k,用于制备脱细胞尿道;4~6周龄BALB/cA—nude裸鼠20只,体质量18~20g,与细胞外基质材料复合体进行体内培育。方法:取新西兰兔完整尿道,脱细胞后形成细胞外基质材料,切取成体新西兰兔阴茎头约1/2大小,组织块法培养扩增兔平滑肌细胞:之后将尿道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种植到脱细胞尿道基质上,将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进行培育。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埋置细胞材料复合体,对照组埋置未接种细胞的单纯脱细胞尿道基质。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1,2,4,6,8周取材,行大体和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细胞材料复合体的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平滑肌细胞的表达。结果:①大体观察裸鼠背部切口愈合良好,饮食活动正常。植入后1,2周实验组脱细胞基质表面已有少量的组织膜形成;4周组织膜逐渐增厚,有小血管长入;6,8周脱细胞基质材料逐渐被新的细胞替代。②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随着时间延长,脱细胞材料逐渐被吸收,被各种细胞代替。其中平滑肌细胞最多,并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长入基质,部分有形成血窦的倾向;提示复合材料在裸鼠体内逐渐形成类似正常尿道的组织结构。③电镜观察从第4周有血管长入基质,可见较多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及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并有部分平滑肌细胞凋亡。④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有平滑肌细胞生长。 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再造出类似于正常尿道的海绵体组织。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早期诊断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术后细菌感染及判断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我院心脏外科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197例患者。测定患者手术当天,术后第1、2、3天血PCT浓度。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无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观察两组患者PCT浓度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比较。结果 无细菌感染组PCT在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1.50±1.26 ng/ml),第2、3天逐渐下降;细菌感染组PCT浓度高于无细菌感染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在术后早期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出现第二个峰值(>5.0 ng/ml)。7例全身细菌感染患者的PCT峰值均>10 ng/ml。结论 PCT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细菌感染的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如患者术后PCT>5.0 ng/ml或术后早期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则高度提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感染严重程度与PCT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探讨孪生子尿道下裂的临床特点及尿道修复术疗效.方法 自1997年1月至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5对孪生子的尿道下裂患者,进行一期尿道修复术,其中6例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尿道支架行尿道再造.结果 5对孪生子患者随访6个月~3年,术后尿瘘1例,尿道憩室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其中6例应用镍钛合金尿道支架者无尿瘘、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其余患者排尿通畅而无尿瘘,阴茎无下弯畸形,尿道口位置良好.结论 镍钛记忆合金尿道支架可减少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尿道下裂患者如有孪生背景者,需鉴别是否为同卵双生,有利于进一步的病因分析,对双胎共患者建议同期行尿道修复术.  相似文献   
70.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巨大的分化潜力和优势,但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源性肿瘤等疾病的应用受限。现已发现肌源性干细胞具备与其相似的优越性,已引起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注意。 目的:观察兔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进行表型分析。 设计、时间和地点:细胞体外观察,于2005-08/2006-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研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1.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只,增殖培养基为DMEM-LG+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100 g/L马血清,融合培养基为DMEM-LG+2%胎牛血清。 方法:兔麻醉后取大腿肌肉,采用差速贴壁Preplate技术分离培养肌源性干细胞,以Ⅺ胶原酶、dispase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沉淀用增殖培养基重悬,接种在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中,该培养瓶为PP1。PP1于 37 ℃、含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静置过夜,随后将悬液转移到另一个胶原包被的培养瓶,此为PP2。随后同法建立PP3,PP4,PP5,PP6。将PP6接种到6孔板进行融合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增殖培养基培养,在汇合度超过50%后继续培养,不传代;另一组使用融合培养基进行培养,汇合度达30%时传代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收集PP1~PP6,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法鉴定细胞表型。通过不同汇合度及不同浓度血清培养,检测PP6融合情况。 结果:PP6细胞 > 80%为desmin+,> 70%为Bcl-2+,> 95%为CD45-,提示为高浓度肌源性干细胞,随着纯化步骤的进行,α-SMA表达逐渐减弱,至高度纯化的PP6时已无 α-SMA表达。PP6在高汇合度(> 50%)或低血清(仅含2%血清)培养时,极易融合成肌管或肌细胞链,骨骼肌肌球蛋白呈阳性表达。 结论:肌源性干细胞具有高水平表达desmin,Bcl-2,极低水平表达CD45,不表达α-SMA的生物学特性,在高汇合度或低血清培养条件下能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