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2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36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03篇 |
内科学 | 312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14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201篇 |
预防医学 | 34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3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1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运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肌的收缩舒张特性,探讨高血压病和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对心房肌收缩舒张特性的影响。方法 32例健康志愿者和110例高血压病患者被纳入研究,分为4组:对照组(A组),单纯高血压病组(B组),高血压病合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组(C组),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组(D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应变/应变率成像检查。结果 与A组相比,D组心率校正的舒张晚期应变率达峰时间、舒张早期应变率差值(AESR)、舒张晚期应变率差值(AASR)和心率校正的舒张晚期应变率达峰时间差值(ATASR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D组的收缩期应变率(SSR)、△ASR、△TASRc、△ESR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时,左心房心肌储存器功能受损表现为储存血液势能的能力不变,而效率下降;阵发性房颤损伤了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肌的传导性,降低了左心房整体的助力泵功能,同时增加了左心房行使管道功能的时间。应变率指标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价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2.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DTI)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指标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及其治疗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以34例心衰患者为心衰组,3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DTI测量二尖瓣环的后间隔和侧壁处(心尖四腔切面观)及前壁和下壁处(心尖二腔切面观)4个位点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分别为Sa,Ea,Aa)。计算Ea/Sa、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速度VMS。结果:二尖瓣环侧壁位点的收缩速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性较好(rs=-0.65,P<0.0001),而VMS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性最好(rs=-0.69,P<0.0001)。心衰组治疗前4个位点的Sa和E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Ea/Sa较正常组增高(P<0.01)。心衰组治疗后4个位点的Sa和E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Ea/Sa较治疗前减低(P<0.01)。结论:DTI可定量分析心衰患者左室壁的舒缩功能及动态变化。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峰值速度VMS与NYHA心功能分级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54.
目的: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重构的改变。方法:选择2002/20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35)和稳定型心绞痛(n=25)患者共62例,采用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颈动脉血管总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斑块面积狭窄百分率,计算重构指数(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比参考血管总面积)。重构指数>5%为正性重构,<5%负性重构,在±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差异。结果:62例全部进入结果发分析。①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1,P<0.05),血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无相关性(r=0.07,P>0.05)。②向心性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差异显著眼(72.67±22.18),(63.69±14.72)mm2,P<0.05演,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而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③脂质型+纤维脂质型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显著升高眼(71.86±22.65),(63.79±19.96)mm2,P<0.05演。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④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38个,负性重构20个;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9个,负性重构21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0.024,P=0.002)。结论:外周血管超声是检测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 相似文献
55.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和右心房容积及收缩功能。方法在24例正常人、16例扩张性心肌病和27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取各房室全容积三维图像,分别应用2、4、8平面方法测量各房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Simpson法和声学定量(AQ)技术测值比较。结果在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患者中,2DE、AQ技术和RT-3DE2平面法测量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ESV、EDV明显低于RT-3DE4平面法、8平面法测值(P<0.05);各种方法检测的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E、AQ技术和RT-3DE检测结果均显示扩张性心肌病、心肌梗死患者各房室ESV、EDV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EF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显示心腔立体结构,测量各心腔容积,评价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6.
57.
58.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1 099例老年AMI患者,分别记录人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化验检查和心电图,诊断,治疗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等。比较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治疗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较高(P均〈0.00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亦高(P均〈O.01)。不同性别的住院期间治疗无显著差异(P均〉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闻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33.41% vs 26.71%,P=0.017),心绞痛、再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亦高于男性,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入院对临床特征差异显著,住院期间治疗无显著差异,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老年冠心病患者45例,正常对照人群30例,在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以DTI速度模式录取二尖瓣环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处收缩期、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峰值(Sa、Ea、Aa)及Ea/Aa,并计算上述各位点Tei指数及其均值作为整体Tei指数(t-Te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Sa、Ea和Ea/Aa明显降低(P<0.05),t-Tei指数明显延长(0.43±0.11)vs(0.71±0.09)(P<0.01),而两组A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TI技术检测二尖环运动速度及t-Tei指数,可无创、全面地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室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