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0例肺动脉栓塞剥脱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取栓术,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围术期死亡,9例存活;术后2周测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术前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多向分化和增殖的潜能,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含量极少,因此体外纯化和扩增极其重要。目的:拟建立体外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增殖及生长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12在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和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血来源于成人肋骨骨髓。方法:收集成人骨髓血,采用密度为1.077的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成体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根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贴壁的特性除去未贴壁细胞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3代细胞在-80℃条件下冻存,24h后复苏,观察活细胞数,按2×103/cm2种植扩增,扩增时保持细胞密度为2×103/cm2~8×103/cm2。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和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抗原表达,采用细胞计数方法绘制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接种三四小时后细胞开始贴壁,24h后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3d后贴壁细胞为单个或几个细胞克隆,散在分布,大部分细胞呈纺锤形。7~9d后集落迅速增多细胞融合,细胞数量约增加了10倍;10~12d,细胞数量增加了约20倍,铺满了全层,细胞排列也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旋涡样生长,旋涡中心细胞呈多层分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KDR、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1a、CD14、HLADR等。原代细胞培养曲线显示,第2~6天为生长潜伏期,第8~10天进入对数增长期,第12~14天进入个平台期;传代培养的潜伏期为24~48h,对数增长期为4~6d,细胞的增殖、生长逐渐缓慢,接种后8到9天进入平台期。结论: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的方法获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大量增殖的能力,表达CD105、KDR,不表达HLA-DR、CD34、CD45、CD11a、CD14。  相似文献   
43.
目的:报道7例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外科治疗体会。方法:1999年3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7例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Ⅳ4例,Ⅲ2例,Ⅱ1例;6例在体外循环下,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术后6例存活,1例围术期死亡。术后2周测不吸氧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随访显示NYHA Ⅰ级4例,Ⅱ级2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8例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6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全组气管袖式切除、端端吻合8例,气管下段和隆突切除、隆突重建4例,单纯行肿瘤刮除术4例,右全肺加隆突切除1例,左全肺加隆突切除1例.结果 腺样囊性癌7例,鳞状细胞癌9例,淋巴上皮样癌1例,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术后10 d,1例患者因气管切开后气管内大出血而窒息死亡,其他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均有明显改善,近期疗效较好.结论 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首先应考虑手术切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要兼顾根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总结心脏术后再入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术后再入ICU的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共2 722例,术后进入ICU 2 102例,其中仅进入一次ICU 2 083例,再入ICU 19例。分析再入ICU的临床特征,并按1∶3配比在仅进入ICU一次的患者中选取和研究组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相似的5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探索再入ICU的危险因素。结果 呼吸衰竭是心脏术后再入ICU的最主要原因。两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首次ICU停留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术中CPB时间、首次ICU停留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与心脏术后再入ICU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RRT(OR:12.986,95%CI:2.839~59.395,P=0.001)是影响术后再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行CRRT为心脏直视术后再入...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总结使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0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临床中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意义。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4~3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余均为单纯主动脉缩窄。10例患者静息情况下测量上下肢压差均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前评估无明确手术禁忌。1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患者,同时行Bentall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及大出血、脊髓缺血性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嘱托患者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复测上下肢压差均小于20 mmHg,CTA结果提示未见动脉瘤、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等表现。结论利用人工血管从升主动脉转流至降主动脉是治疗胸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7.
原发性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效果.其中男31例,女48例,年龄17~77岁,平均(46±15)岁.按病理类型分为良性黏液瘤组(66例)、良性非黏液性肿瘤组(5例)和恶性肿瘤组(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肿瘤情况,通过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切除.术后对生存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14年,平均(7.6±5.2)年.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总死亡率为3.8%.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间隔1.25-5年.总复发率为3.8%.术后心功能均得到改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良性肿瘤,但两者复发率和心功能状况无显著性差异.右心肿瘤死亡率高于左心肿瘤,但两者复发率和心功能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及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48.
49.
手术治疗肺动脉栓塞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症(PTE)的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治疗的12例肺动脉不同来源的栓子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PTE 9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急性PTE 1例;肺动脉瘤性栓塞2例,术中死亡1例.除2例术中死亡外,其他患者术后近期恢复良好,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各种肺动脉栓塞患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及时防治术中和术后的肺再灌注损伤和肺动脉高压,防止再栓塞,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右侧心腔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1月至2015年1月收治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患者30例,对以下变量进行分析:年龄、应用体外循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肿瘤起源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存在下肢水肿、是否进行异体输血、术后并发症、肿瘤残留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30例患者双下肢水肿者13例,27例应用体外循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6.9±53.7)min,2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平均停循环时间为(28.2±11.6)min。30例患者中9例肿瘤起源于生殖静脉,13例起源于髂静脉,8例既起源于生殖静脉、也起源于髂静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60.5±2012.3)ml,21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8.9±8.3)d,平均住院费用为(80 840.4±28 264.2)元。1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无1例死亡,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论明确诊断,提高对肿瘤延伸侵入腔静脉及右心房的警惕性,对于右侧心腔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采用合理的手术策略,能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确保患者安全的良好临床效果。切除附件对抑制肿瘤生长和避免复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