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探讨任务强化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强化性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训练、坐-站训练、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AC步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FAC步行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分级更高,比对照组获得更好的步行能力(P=0.003)。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任务强化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连续性排班(简称APN)模式下如何提高护生的带教质量。方法 2008年6月,本科开始实行APN排班,我们自行设计一份调查表,护生在结束本科实习期时,将调查表发给护生,护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后交回。实施改进措施前抽查40份,为A组;实施改进措施后抽查40份,为B组;将两组得出的调查结果相比较。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护生对1~6项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结论 APN排班是护理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的变革,对我们的临床带教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带教模式上,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才能提高我们的带教质量,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士长查房新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每日护士长4次查房,细化查房目的及内容,带领不同层级护士,进行病情评估及落实护理技术,检查护理效果,并进行临床施教。结果:通过护理查房使病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结论:护士长查房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结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6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和物理治疗。结果基本治愈42例,明显改善75例,改善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护理干预结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的意外伤害事件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1年多来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安全问题,及我们如何采取护理措施来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结果意外伤害例数明显比以前减少。结论护士的宣教工作到位以及医患的配合是减少意外伤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焦虑-抑郁症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18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组除常规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外,同时加强心理评价及治疗,治疗时间平均约55±17.6天。结果:两组均在治疗前后经过心理测验HAMA和HAMD调查评价及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价得分结果均有明显变化,而且心理组比对照组变化显著(P<0.01),性格特征及心境情绪状况明显好转,康复疗效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必要的心理治疗对顺利开展脑卒中功能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对提高脑中风运动功能康复疗效起到关键作用,使患者真正达到残而不废的康复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肢位在防治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4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物理因子、运动作业等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康复组自入院当天起保持良肢位,对照组取自然体位.比较两组4周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周后康复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的摆放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制轮椅搭板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部分脑血管意外患因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需要乘坐轮椅并在轮椅上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协助患能及早完成一些康复治疗及ADL的训练(如吃饭、下棋等功能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对他人的依赖,使患树立并增加康复的信心,自制了一些轮椅搭板,提高了康复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Orem护理系统理论对脑卒中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10例脑卒中所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由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辅助教育系统组成的Orem护理系统理论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在出院时重新进行ADL能力评估,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ADL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好转,偏瘫肢体肌力得到改善, ADL能力均有良好提高,但实验组患者ADL能力的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Orem护理系统理论,对脑卒中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肌力, ADL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或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03/12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进行电动床站立训练的58例瘫痪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职业、诊断、症状、伴发病、病程、卧床时间、每次站立训练持续时间、站立角度等,分别使用χ2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方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资料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为患者站立训练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不适的危险因素:职业—病前从事非体力劳动者(P<0.01)、卧床时间>1个月(P<0.01)、第1周站立训练角度>70°(P<0.01)、并发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或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而性别(P>0.05)、年龄(P>0.05)、瘫痪情况等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或头晕、胸闷等不适关系不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第1周站立训练的角度、卧床时间、是否有伴发病及职业等密切相关。结论:在给患者进行斜床站立时,要注意影响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以防发生不良反应,使训练能安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