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鞍区Rathke′s囊肿影像学与组织学的相关性 ,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2 9例经病理证实的Rathke′s囊肿 ,分析Rathke′s囊肿的囊液性质和囊壁组织成分与影像学的关系。结果 多数Rathke′s囊肿在X线平片显示无蝶鞍扩大 ,这在影像诊断中有助于同囊性垂体腺瘤相区别。 9例囊肿在MRT1WI显示高信号 ,组织学证实在囊壁上存在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结论 典型的Rathke′s囊肿MRT1WI显示为低信号 ,非典型Rathke′s囊肿MRT1WI呈高信号。出现高信号的原因可能为Rathke′s囊肿内的反复出血和胆固醇结晶沉积。  相似文献   
12.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CT、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CT、MRI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复习了近几年国外文献。结果2例CT显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低、等密度肿块,伴有灶周水肿、占位效应和硬膜尾征,呈均一强化。MRI显示T  相似文献   
13.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临床、影像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6-56岁,平均33.8岁。结果:神经节神经胶质瘤8例,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1例,额颞叶2例,桥脑1例。CT为低等密度,MR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位于幕上脑室,促纤维增生性节细胞胶质瘤4例,均为囊性,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多数情况下可见出术前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指导外科修补手术。方法:选择32例颅底骨折病人。采用螺旋CT的SSD和MPR重建方法,立体和多方位显示颅底骨折。并且选择外科手术修补治疗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和范围。结论:SSD和MPR在影像显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颅底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颅底骨折修补手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颅骨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骨骨巨细胞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6例行增强CT检查,5例行增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2周,行放射治疗,剂量4500~6000cGy,时间为5~6周。结果CT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和钙化。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晰,MRI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不均匀信号。T1加权像低信号区在T2加权像上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仍呈低信号而提示钙化。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情况及钙化程度,MRI在显示病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CT,两者结合是诊断颅骨骨巨细胞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手术切除与术后放疗相结合是治疗颅骨骨巨细胞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颅内发生在筛前动脉的动脉瘤非常罕见 ,笔者报告 1例如下。患者 男 ,6 4岁 ,因头晕 2周入院。患者于 2周前无诱因出现头晕伴前额胀痛 ,休息后不缓解 ,近 1周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血压 :180 / 130mmHg(1kPa =7 5mmHg) ,给予降压治疗后 ,症状稍缓解。神经系统检查 :言语流利 ,视力正常 ,眼底未见异常 ,瞳孔等大 ,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 ,无不自主运动。生理反射存在 ,无病理反射。CT及MRI表现 :CT显示右额极椭圆形高密度影 ,CT值 5 6HU ,轮廓清晰 ,约为 1 9cm× 1 8cm× 2 7cm大小 ,周围无水肿 ,其内…  相似文献   
18.
颅内结核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随着肺结核发病率的回升,颅内结核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由于其临床表现与一般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故诊断较为困难翻。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以往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CT,但因其特异性较差,因此有必要结合MRI检查进行诊断。为了提高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笔对1994—2001年  相似文献   
19.
乙状窦沟及周围骨性结构CT观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CT测量了解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变异以及周围骨性结构的方法,以探讨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对54具成年人颅骨标本进行CT扫描,测量其眶耳线平面,并对比观察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的变异,乳突的气化程度、范围,颈静脉球窝的位置、大小,以及中耳、内耳门的结构。结果 54具标本中乙状窦沟右侧大于左侧45具(83.3%);左侧大于右侧6具;双侧近似3具。乙状窦沟前壁至外耳道后壁距离平均为13.5mm。颈静脉球窝于双侧眶耳线平面上的总出现率为37.0%(40/108)。结论 头部CT测量可较为完整地了解乙状窦沟及其周围骨性结构,对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当一侧乙状窦前移时,上、中斜坡区中线的病变可考虑于非优势引流侧施行手术,而桥小脑角病变则可选择乙状窦后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5-69岁。11例均行CT扫描,7例行MRI检查,7例行DSA检查。结果:CT平扫,6例为高密度,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增强后,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7例MRI检查,在T1WI上,3例为等信号,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T2WI上,4例为混杂信号,3例为等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并在静脉 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在CT、MRI、DSA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