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0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目的通过参加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PT)活动,评价临床实验室寄生虫检验水平并改进检验质量。方法将CAP寄生虫PT标本按常规标本分析,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向CAP报送结果,根据回报结果分析临床实验室寄生虫检验水平。结果 2011至2015年75份PT标本中5份鉴定错误,错误率为6.3%;15份因未能获得80%一致的结果,CAP未给予评价结果。结论临床实验室寄生虫检验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RIF)和正常生育妇女(FC)“种植窗”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E2/P水平和子宫内膜组织学时相、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3(TRAF3)蛋白质的表达及其变化差异与反复种植失败的关系。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募集34名女性自愿者(反复种植失败患者15例,生育对照组19名)。在黄体生成激素(LH)+6~LH+9 d检测血清E2、P水平,微创法取子宫内膜组织;应用Western blot进行TRAF3的蛋白质水平半定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ER、PR和TRAF3定位表达与图象半定量分析。结果 “种植窗”期血清E2、P水平,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ER、PR,基质细胞ER、PR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IF患者血清E2/P显著高于对照组([WTBX]P[WTBZ]=0.026)。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显示TRAF3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表达很弱;免疫组化染色光密度值分析和Western blot半定量结果均显示不明原因RIF组TRAF3表达显著降低([WTBX]P[WTBZ]=0.02)。结论 “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存在TRAF3的定位与半定量表达;E2/P升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组织局部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浙江省柯萨奇病毒A16(CA16)VP1基因特征及其变迁规律并预测VP1蛋白上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在Gen Bank检索并下载35个浙江省CA16流行株及69个已知基因型CA16参考株的VP1基因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种系进化树,确定浙江省CA16流行株的基因型,并分析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氨基酸变异;运用DNA Star中的Protean模块预测VP1上可能的线性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浙江省CA16病毒基因型为B1基因型(34株)和A基因型(1株)。B1型中以B1b亚型(24株)占绝对优势,其次为B1a亚型(10株)。浙江省CA16流行株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5%~100%和89.5%~100%;VP1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但也存在部分变异。VP1中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氨基酸肽段)有13个,分别为10-20、30-38、57-62、73-79、98-106、118-123、159-168、173-177、184-189、240-246、265-273、274-284和289-295。结论浙江省CA16流行株存在A、B1 2个基因型,B1b和B1a为主要基因型,其VP1区氨基酸变异程度较低,VP1中13个预测的B细胞抗原表位可为CA16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摘 要 目的:对两种术后镇痛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外科开胸术后重度疼痛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治疗的情况,87例病例根据镇痛药物分为A组(地佐辛+右美托咪定+托烷司琼)和B组(地佐辛+布托啡诺+托烷司琼),用药48 h后观察镇痛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并采用成本 效果分析方法对两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A、B两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8%,9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人均成本分别为1 092.14,729.91元,成本 效果比分别为11.17,7.48。 结论:手术48 h后,两组方案疼痛缓解率相当,B组花费较低,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45.
摘 要 目的:分析对比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报告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方法:基于2012~2016年中草药肝损伤病例数据库收集的疑似DILI病例报告,经过临床医生再评价排除非DILI的病例报告,参考《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及《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的整合证据链法进行因果关系评价进而筛查出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病例报告,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筛选出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的病例报告258例,经再评价排除111例,筛查到单用生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 37例(生何首乌组)及单用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 96例(制何首乌组)。研究发现两组间性别、年龄的构成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体现出何首乌生熟异用相关的疾病人群特点,可能存在病证和免疫状态相关的易感因素。两组的用药剂量及时间分布均较广,其中10例(63%)使用单味中药饮片是在临床规定剂量范围内出现肝损伤,可能与特异质型肝损伤有关。与生何首乌组相比,制何首乌组服药至发生DILI的时间相对较长,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构成比较低,提示炮制可降低其肝损伤风险。结论: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均可导致DILI。本文首次基于临床不良反应报告验证了何首乌炮制后可降低肝损伤风险。建议临床应用何首乌及其制剂须注意生熟异用,并加强炮制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46.
摘 要 目的:提高并完善参芪补血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黄芪、何首乌、丹参、陈皮及柴胡进行定性鉴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TLC斑点清晰,分离良好,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9.58~191.52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8%,RSD为1.36%(n=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准确、可靠、稳定、专属性强,可有效用于参芪补血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7.
摘 要 目的:采用HPLC法考察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射线辐照灭菌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等活性成分进行考察。色谱柱:Agilent TC C18(2)(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A 乙腈,B 1%甲酸水溶液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 1;柱温:30 ℃。比较0,2,5,10 kGy剂量60Co γ射线辐照前后单身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丹参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分别在17.21~860.54 ng(r=0.999 7)、0.07~3.36 ng(r=0.999 2)、4.97~248.51 ng(r=0.999 4)、243.15~12 157.37 ng(r=0.999 8)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RSD=0.44%),98.4%(RSD=1.20%),99.5%(RSD=0.93%),99.9%(RSD=0.02%)。辐照剂量不超过5 kGy时,各组分辐照前后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辐照剂量10 kGy时,丹参素、原儿茶醛和迷迭香酸含量在辐照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采用60Co γ射线对丹参进行灭菌时,辐照剂量不宜超过5 kGy。  相似文献   
48.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电子医嘱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某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电子医嘱4 367例,对其类型、涉及的药物种类、具体品种进行统计,并采用帕累托图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医嘱的主要类型为给药剂量不当(1 601例,36.67%)、给药途径或方式不当(545例,12.48%)、药物浓度不当(481例,11.01%)、输液速度不当(470例,10.76%)和溶媒选择不当或无(387例,8.86%)。不合理用药医嘱涉及的主要药物种类为抗菌药物(981例,22.46%)、电解质、维生素及营养药(663例,15.18%)、呼吸系统用药(532例,12.18%)、消化系统用药(446例,10.21%)、中成药(419例,9.59%)和血液系统用药(335例,7.67%)。结论: 针对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建立持续改进措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9.
摘 要1 例63岁慢性肾脏病合并淋巴结结核患者,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罹患感染,多次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此次入院时的用药方案为莫西沙星0.4 g, po, qd、乙胺丁醇0.75 g, po, qd、吡嗪酰胺0.75 g, po, tid。考虑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建议停用乙胺丁醇,加用利福喷丁0.45 g, po, biw;建议维生素B6剂量加大到50 mg·d-1,吡嗪酰胺剂量调整为1.125 g tiw;根据淋巴结结核疗程及治疗中断的情况,建议抗结核治疗疗程为6个月,待补足治疗中断的药物剂量后再评估是否停药。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但治疗疗程尚存争议。患者出院后随访得知其眼部及下肢症状均有好转。  相似文献   
50.
摘 要 目的:分析我国门诊癌症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方法:从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数据库中随机提取我国5个城市89家医院门诊癌痛患者2016年中40 d的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处方数据,对其用药频度(DDDs)及限定日费用(DDC)、总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13 803例患者的阿片类镇痛药处方,其中男8 52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96岁。按照阿片类镇痛药使用人次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羟考酮及其复方制剂、曲马多及其复方制剂、可待因及其复方制剂、吗啡和芬太尼。羟考酮及其复方制剂的处方总金额和DDDs均最高。口服是最主要的给药途径,人次占比和金额占比分别为86.6%和83.3%。结论:阿片类镇痛药使用的基本面比较合理,但是在部分药品使用方面与国外情况有所区别,其合理性需要通过处方点评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