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基于动物实验,结合文献回顾初步观察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治疗气胸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头巴马猪气胸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头。对实验组于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置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比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手术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并与文献报道中的同类装置进行对比,初步观察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气胸的价值。结果 2组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引流完全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建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置入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巴马猪气胸模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影像特征、诊断要点及肿瘤的预后情况。方法对7例内淋巴囊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预后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脑神经受累等。CT检查可见以岩骨后缘中部为中心的蜂窝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MRI检查可见不增强的T1WI及T2MI上所有肿瘤的边缘显示高信号密度,肿瘤实质显示低信号密度,并可见血管流空信号。镜下瘤组织主要呈乳头状结构,局部可见腺样及囊性结构,部分腺腔及囊腔内可见粉染胶样物质,肿瘤细胞为圆形或立方形,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的形态及大小比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肿瘤间质血管较丰富,且胶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部分病例出现骨质破坏及坏死。免疫表型:CK、NSE阳性,部分病例CD56、S-100蛋白阳性,GFAP、TTF-1、CgA、TG、Syn均阴性。7例患者中,1例肿瘤局部切除后行放射治疗,另1例第1次手术后两年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内淋巴囊肿瘤较罕见,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胃萎Ⅰ号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对6家研究中心101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按GCP规范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疗程3个月,观察症状学指标、胃镜下黏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与维酶素对照,评价胃萎Ⅰ号治疗脾胃虚弱型CAG的临床疗效。结果:胃萎Ⅰ号组(党参15g、炒白术10g、法半夏6g、茯苓12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2g、炙甘草3g、白花蛇舌草15g,1袋/日,冲服,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共服1疗程)治疗前后主症和次症的改善率均﹥70%,而维酶素组﹥30%、﹤70%,则显示了有效。胃萎Ⅰ号组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7.10%,维酶素组为56.41%(P﹤0.05)。胃萎Ⅰ号组治疗前后胃镜下萎缩积分减少率及病理分级积分减少率分别为26.58%、35.48%,而维酶素组则分别为22.64%、21.31%(P>0.05)。结论:胃萎Ⅰ号颗粒能有效的改善脾胃虚弱型CAG临床症状,对胃镜下粘膜征象及病理萎缩状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显示出较对照药的疗效优势强项。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发病风险沟通的感受及内心体验, 明确患者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期望。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 选取2022年9月至1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深度访谈, 其中, 男7例, 女5例, 年龄范围42~71岁, 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取主题词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提炼3个主题及所属的8个亚主题:风险沟通的迷茫与困惑(对疾病沟通缺乏重视意识、沟通信息的缺失和遗忘、有效信息区别困难);风险沟通的态度与应对(主动被动沟通、趋利避害式沟通、替代性沟通);风险沟通的认知与期望(风险沟通的信息需求、期望多样化的沟通形式)。结论医护人员应针对其沟通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转变患者的风险沟通认知, 提供个体化风险沟通策略, 进而提高其疾病风险感知与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5.
研究背景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要求影像学在胃癌术前能够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情况。但是,受分辨率及影像-病理对照手段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实现单枚淋巴结的影像-病理一一对应,故无法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准确总结。考虑到手术一般按组清扫淋巴结,若影像学能在术前准确判断各组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外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通过淋巴结组水平的影像-病理对照,比较组淋巴结(G-LN)各CT 征象判断组转移的效能,为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PACS工作站对118例胃癌患者CT检出淋巴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日本胃癌学会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结合胃分部及周围脏器和血管走行情况将胃引流区域淋巴结分为No.1~ No.16组。记录每例检出的淋巴结组数,每组检出淋巴结的最大径、数目及径线和。详细记录手术摘除淋巴结,并按组分袋送病理。光镜下按组记录有无转移及转移淋巴结的枚数。各CT指标及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情况与病理进行比较。不同淋巴结分组的组内比较,服从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18例患者中,手术摘除淋巴结449组2098枚,可对应的CT检出淋巴结325组1124枚,病理确定转移194组651枚。以No.3及No.4组检出最多,二者占CT检出全部组数的51.38%(167/325)。No.13~16(第3站淋巴结)检出数目较少,统合为一组进行探讨。根据CT检出G-LN与否,判断组转移的阳性预测值57.53%,阴性预测值为94.35%。手术清扫GLN数目,No.2~No.4及No.6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P<0.05),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出G-LN 数目,No.1~No.9及No.11转移组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其余两组(No.12、No.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出各组转移G-LN的最大径及径线和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出组淋巴结数目较手术摘除数目与组转移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CT测量G-LN的最大径、数目及径线和可作为评价淋巴结组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和家属院前发病的应对过程,解明其应对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构建全面的脑卒中院前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10例个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和家属院前发病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识别阶段、反应阶段、警觉阶段和行动阶段.结论 健康教育人员应当结合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和家属院前应对的整个过程,构建全面的、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难治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方法:72例眩晕患者经门诊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住院接受基础治疗+康复锻炼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并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结果:经过基础治疗,患者症状消失者42例(583.3%),一周复查总有效率为88.89%,3月复查总有效率为100.00%。随访结束后,本组患者8例患者复发眩晕症,复发率11.43%。结论:针对门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眩晕患者,针对病因、前庭能改状态等进行基础治疗,配合必要的药物、手术等康复训练计划,总体治疗效果满意,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9.
目的:监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3 625份血培养阳性病原菌鉴定结果;细菌及真菌鉴定采用API系统,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Rosco纸片法,Whonet 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 625例血培养标本中有419份阳性,革兰阳性细菌占57.8%,革兰阴性细菌占38.4%,真菌占3.8%?病原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中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高度敏感;非发酵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率高?结论:血培养中检出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0.
胃结石是食入的植物纤维和毛发在胃内潴留,并以其为核心形成的团块,进一步产生嵌顿、梗阻和溃疡,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国外以毛发性胃石居多,国内以进食山楂、柿子和黑枣等引起的植物性胃结石较多见,尤以胃柿石形成最为多见。胃结石由于忽视容易误诊,为降低本病的误诊率,笔者现将胃结石的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