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41.
目的 比较研究经γ射线照射与单纯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ACL断裂患者术前电脑随机抽样分组法分为两组:A组为深低温冷冻保存+γ射线照射34例,B组为单纯深低温冷冻保存32例.两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采用标准关节镜技术完成.手术前后通过一般情况比较、膝关节活动度、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ADT)、Daniel单腿水平跳跃与Hamer垂直跳跃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3例得到完整随访(A组32例,B组31例),3例失访,A组平均随访38.3个月,B组平均随访37.7个月.B组迟发感染1例.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发热天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8.9 d)与B组(7.8 d)相比有延长的趋势.理学检查:两组伸屈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achman试验和AD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轴移试验阳性者分别为12例和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检测显示A、B两组分别有8例和26例患者术后健患侧对比<3 mm,12例和2例患者>5 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均显著降低.Daniel单腿水平跳跃与Hamer垂直跳跃两种功能试验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后患肢功能水平及IKDC评分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γ射线照射后的同种异体B-PT-B重建ACL的关节稳定性较差,应慎用.  相似文献   
4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成脂分化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对于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对其报道尚较少,许多方面存在争议.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向成骨、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从不同胎龄脐血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增殖情况及其超微结构;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检测.分别用成骨及成脂诱导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其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细胞呈螺旋状排列;透射电镜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核大,胞核比例大,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型,第3,5代细胞增殖能力最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均稳定表达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标志物CD29,CD44和CD90等,不表达造血标志CD34和CD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3周时茜素红染色可检测到大量钙化基质的形成;成脂诱导3周时油红O染色可检测到胞质中脂滴的形成.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增殖特点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等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具有强大的生长增殖与自我更新能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等间质组织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3.
背景:血小板裂解液是浓缩后血小板的裂解产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有研究表明这些活性成分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血小板裂解液作为一个整体,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分析血小板裂解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干预效应。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实验分为以下4组:普通矿化液组,血小板裂解液组,矿化液-血小板裂解液联合诱导组,对照组。加入相应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2周。 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型CD34(-)﹑CD45(-)、HLA-DR(-),CD44(+)﹑CD105(+)﹑CD146(+)。茜素红染色在3个诱导组中皆为阳性,染色效果未见明显差异,而对照组阴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显示3个诱导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矿化液-血小板裂解液联合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普通矿化液组和血小板裂解液组(P < 0.05)。 结果显示在体外条件下,单纯的5%血小板裂解液可以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且联合应用矿化液时能更有效地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44.
背景: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较统一且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 方法:分别从不同胎龄(≥40周,37周和≤32周),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2.5× 109 L-1,< 2.5×109 L-1), 不同细胞接种浓度(1×107,1×109,1×1011 L-1),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15%,20%)以及培养瓶是否被胎牛血清包被等方面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率为58.3%,且随胎龄的增高而培养成功率降低(P < 0.01);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浓度≥2.5×109 L-1组培养成功率高于< 2.5×109 L-1组(P < 0.01);相同容量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 = -0.95,P < 0.01);1×1011 L-1组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扩增情况高于1×107,1×109 L-1;体积分数5%FBS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速度较其他3组略慢,但细胞纯度较高,且细胞传代速度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别;胎牛血清包被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后的纯度及扩增能力均高于未包被组。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较低胎龄的胎儿,采集足够量的脐血,以较高的细胞密度接种,培养基中添加较低浓度的胎牛血清,并将培养瓶预先用胎牛血清进行包被,能在体外建立稳定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5.
目的构建可诱导表达hBMP-2的慢病毒载体,并研究hBMP-2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中的可诱导性表达。方法以pcDNA-hBMP-2为模板,通过PCR反应获取hBMP-2,运用GATEWAY技术构建pLV/EXPN2-Neo-TRE-hBMP-2、pLV/EXPN2-Puro-EF1A-反向反式激活因子(reverse transactivator,rtTA),通过PCR鉴定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将重组慢病毒与辅助质粒共同转染293FT细胞,包装成能表达hBMP-2的可控性慢病毒,并测定病毒滴度。用病毒转染HUMSCs,使用强力霉素进行诱导,分别在相同诱导时间(48h)不同诱导浓度(0、10、100ng/mL,1、10、100μg/mL)及不同诱导时间(12、24、48、72h)相同诱导浓度(10μg/mL)两种情况下用ELISA法测定hBMP-2的表达情况。对转染前后的HUMSCs进行成骨诱导,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矿化物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hBMP-2的可控性慢病毒载体pLV/EXPN2-Neo-TRE-hBMP-2、pLV/EXPN2-Puro-EF1A-rtTA,并获得相应的病毒,病毒滴度分别为3.5×108TU/mL和9.5×107TU/mL;病毒转染HUMSCs后,HUMSCs可通过强力霉素的诱导可控性表达hBMP-2。在相同诱导时间情况下,强力霉素10μg/mL时诱导表达最强;而在相同诱导浓度下,hBMP-2的表达在诱导48h达峰值。HUMSCs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茜素红染色示胞浆中有大量红色的钙化基质沉积。结论通过GATEWAY技术可以建立携带hBMP-2目的基因的可控性慢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BMP-2诱导HUMSCs成骨分化治疗骨坏死模型奠定实验基础,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超声改变特点,探讨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由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4例PLG直径≥10mm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PLG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PLG病理学分类的超声诊断,评估胆囊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84例PLG超声诊断敏感性98.81%,特异性89.29%,准确性94.05%,阳性预测值为88.10%,阴性预测值89.29%,误诊率为10.71%(9/84)。恶性组(44例)与良性组(40例)在年龄(67.5岁US.45.5岁)、合并胆囊结石(27.27%VS.12.50%)、PLG单发(97.14%'US.75.00%)、直径(35.2mm%15.6mm)、基底部宽(97.73%vs67.50%)、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U呈高阻低速型动脉血流频谱(84.00%vs.23.08%)、阻力指数(RI)(≥0.60vs.≤0.35)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G直径≥10mm超声诊断与手术及病理学分类的符合率较高,对其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年龄≥60岁、PLG单发、基底部宽、直径≥20mm、CDFI高阻低速型动脉血流频谱、RI≥0.60及合并胆囊结石是胆囊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其中PLG直径是独立的高危因素。超声可作为鉴别和评估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dication and observe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 of the medial Oxford Ⅲ mobile 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replacement (UKR) through a minimal invasive approach for the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from May 2006 to May 2008 was done on 30 knees in 21 patients after receiving the UKR with the mobile bearing Oxford Ⅲ prosthesis. There were 9 males (12 knees), 12 females (18 knees), with the mean age of (61.4±7.3) years (ranged 46-76 years).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using X-ray image, the Knee Society Score (KSS) and the WOMAC osteoarthritis index and examined the ROM and the varus deformity of the knee with osteoarthritis. Results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17 months.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83.0±12.9) min and the mean hospital stay was (9.3±2.0) days. No complications of infection, thrombosis, mobile beating dislocation were found. The loss of flexion of the operated kne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femorotibial angle decreased from 182.0°±4.3° preoperatively to 177.0°±3.5° postoperatively in the anterioposterior view of X-ray. The KSS clinical score and function score were improved from average 44.0±3.7 and 54.0±5.1 to 93.0±3.2 and 92.0±2.4 respectively. The WOMAC Score was average 48.0±4.2 preoperatively, 14.0±2.5 at the last evaluatio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evaluation criterions. 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medial Oxford Ⅲ mobile bearing UKR through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are ideal, and it is a good therapy choice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dial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Bu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choose the suitable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s.  相似文献   
48.
由于前列腺局灶性钙化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规检查很难发现。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前列腺局灶性钙化的检出率日趋上升,仅次于前列腺增生,成为男性前列腺常见病之一。我们对2958例男性健康体检者进行经腹前列腺超声检查中,诊断为前列腺局灶性钙化784例,并对其年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前列腺局灶性钙化的发病率、发病原因与各年龄段之间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9.
背景:对于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对其报道尚较少,许多方面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向成骨、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 方法:从不同胎龄脐血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增殖情况及其超微结构;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检测。分别用成骨及成脂诱导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其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细胞呈螺旋状排列;透射电镜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核大,胞核比例大,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型,第3,5代细胞增殖能力最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均稳定表达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标志物CD29,CD44和CD90等,不表达造血标志CD34和CD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3周时茜素红染色可检测到大量钙化基质的形成;成脂诱导3周时油红O染色可检测到胞质中脂滴的形成。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增殖特点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等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具有强大的生长增殖与自我更新能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等间质组织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50.
背景:目前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能力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骨、成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从不同胎龄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诱导其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分离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细胞呈螺旋状排列;透射电镜下可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胞核比例大,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 型,第3,5 代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低胎龄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最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抗原CD29,CD44 和CD90,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 和CD45.成骨诱导后3 周,碱性磷酸酶染色为强阳性,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钙化基质的形成;成脂诱导3 周,油红O 染色可检测到胞质中脂滴的形成.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增殖特点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等生物学特性,可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