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37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53篇
内科学   153篇
皮肤病学   165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310篇
综合类   615篇
预防医学   177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273篇
  1篇
中国医学   273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胫骨后Pilon骨折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入院手术的诊断为胫骨后Pilon骨折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人,女性10人;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9.89岁;受伤机制:行走跌倒14例,交通伤4例,重物砸伤 1例;所有患者行CT检查,根据CT检查分型后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标准评价踝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同时采用AOFAS踝关节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79月)随访,根据Bruwell-Charnley评价标准评估术后踝关节面复位质量:13例优,6例可。术后一年AOFAS评分平均为85.95分,VAS评分平均为1.11分。 结论:胫骨后Pilon骨折根据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多样,结合CT及AGH分型指导胫骨后Pilon骨折分型及个体化治疗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一期手术治疗的9例M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共19个动脉瘤均成功显微手术夹闭。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其中治愈或良好5例,轻残1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运用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可使一期手术治疗MIA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物受体γ( PPARγ)在涎腺腺样囊性癌( SACC )肺转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及肺低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中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CC-LM细胞系中PPARγmRNA表达水平是SACC-83细胞中表达水平的4.346939倍( P <0.01)。结论PPARγ在SACC肺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初步证实PPARγ在SACC远处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张炜  ;张玲  ;王绮  ;张虎  ;陈彦平 《河北医药》2014,(20):3109-3110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物受体ν(PPAR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肺转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及肺低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中PPAR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SACC-LM细胞系中PPARνmRNA表达水平是SACC-83细胞中表达水平的4.346939倍(P<0.01)。结论PPARν在SACC肺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初步证实PPARν在SACC远处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九味羌活不同剂型各组方药材复方后挥发油的成分变化。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九味羌活各制剂及其富含挥发油药材羌活、川芎、防风、苍术和细辛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 MS)仪分析鉴定。结果九味羌活制剂挥发油的 GC - MS 、薄层色谱(TL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组方药材羌活、川芎、防风、苍术的贡献,但也发现单味药材中一些化学信号在复方的九味羌活制剂中未检测到。结论采用 GC - MS 联用法研究九味羌活制剂各组方药材复方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揭示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97.
98.
99.
目的:探讨原发于不同部位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上的特点及其预后差异。方法:收集302例诊断为DLBCL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取活检的淋巴瘤组织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及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发于不同部位的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上具有异质性。其中原发骨组织及乳腺DLBCL中MYC易位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DLBCL,原发脾脏及乳腺DLBCL中BCL6易位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DLBCL。绝大多数原发睾丸、中枢神经系统、玻璃体的DLBCL携带MYD88 L265P、CD79B、PIM1及IGLL5突变。原发皮肤组织DLBCL多携带MYD88 L265P、CD79B及ETV6突变。此外,原发纵隔DLBCL在基因突变谱系上与其他部位DLBCL存在显著差异。在常规治疗方案下,相比于原发结内、韦氏环、纵隔的DLBCL,原发于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等结外部位的DLBCL患者具有更低的5年总体生存期。结论:原发于不同部位的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及预后上的差异体现了其发病机制的差异,有助于人们识别DLBCL新的分子生物学亚类,并可以指导临床中DLBCL患者更精准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0.
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评价直径小于5 cm的肝细胞性肝癌(简称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6年6月间87例临床诊断为小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和手术组。随访时间6-71个月,采用Kap lan-Meier模型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试验被用来估计生存曲线的不同。结果本研究结束后,共有67例患者存活,20例患者死亡。射频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76.7%、69.7%,手术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82.9%、75.4%,两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经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99,P=0.32)。全组共有43例肿瘤复发,射频组25例,手术组18例。两组间的复发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χ^2=6.47,P=0.01)。射频组与手术组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3%、40.3%、35.3%与71.1%、45.7%、、30.9%,两组的无瘤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差异(χ^2=0.06,P=0.80)。结论对于小肝癌而言,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有相近的疗效。射频治疗创伤小、可重复性强,在小肝癌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