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慢性丙型肝炎重叠免疫缺陷病毒(HCV/HI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检测36例HCV/HI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GF、HCV-RNA、生化及血浆HIV病毒载量水平,并与2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分析HGF水平与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及HCV—RNA、HIV病毒载量间的关系。结果HCV/HI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HGF水平〉中度〉轻度〉对照组(P〈0.01)。HGF水平与HCV-RNA、HI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GF参与了HCV/HIV重叠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2.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家族性、致死性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目前证实病因为ATP7B基因突变所致的肝细胞内铜积聚及肝脏受损。最终,铜被释放入血并沉积在其他器官,特别是脑、肾脏和角膜,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肝病、进展性神经功能受损或者精神病。WD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患病率为30/100万人,基因携带者占1/90。  相似文献   
33.
<正>患者男,61岁。乙型肝炎病史30年余。2013年1月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术,病理为中分化肝细胞癌。2014年7月因右侧结肠沟淋巴结转移行开腹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胸部增强CT发现左肺转移灶,开始口服索拉菲尼。2015年5月发现肝内新发病灶,行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及消融治疗。2015年6月、2016年1月复查均发现左上腹腔胃大弯侧淋巴结、右侧结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性状、病理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并经外科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8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DCP及AF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影像学、病理学结果与DCP水平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样本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与DC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 141,P0. 05); HC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肿瘤直径之间显著相关(r=0. 563,P 0. 01);肝内多发肿瘤、合并远处转移、存在肉眼或微观血管侵犯的HCC患者血清DCP水平分别高于肝内单发肿瘤(Z=-5. 484,P 0. 001)、无远处转移(Z=-4. 569,P 0. 001)、无肉眼血管侵犯(Z=-3. 713,P 0. 001)或微观血管侵犯(Z=-3. 244,P=0. 001)患者;按国内分期标准,Ⅰ期HCC患者血清DCP浓度明显低于Ⅱ期及Ⅲ期患者(P值分别为0. 005、0. 001),而Ⅱ期与Ⅲ期患者间血清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77)。病理Edmondson-Steiner(ES)Ⅱ级及Ⅲ级患者血清DCP水平均低于ESⅣ级患者(P值分别为0. 001、0. 002),而Ⅱ级与Ⅲ级患者间血清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33)。结论 HC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肿瘤数量、大小、临床分期、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35.
背景:氟尿嘧啶是胃癌化疗的基础药物,临床上耐药现象较为常见。肿瘤干细胞对化疗药敏感性较低,可能是导致化疗后肿瘤复发进展的重要原因。 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对氟尿嘧啶敏感性,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分析胃癌的化疗耐药机制。 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9例胃癌组织内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耐药蛋白胸苷酸合成酶表达情况;基于克隆形态的分选策略,从AGS胃癌细胞系内分离胃癌干细胞克隆,检测CD44和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和自我更新能力;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AGS细胞克隆的5-氟尿嘧啶半数抑制浓度(IC50)。 结果与结论:69例胃癌组织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和CD4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39/69)和61%(42/69),CD44与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Kappa=0.41,χ2=11.59,P < 0.05)。AGS细胞系的克隆形成率为39%(29/69),其中,副克隆、次克隆、全克隆所占比例分别为 17%(5/29)、69%(20/29)、14%(4/29)。二代克隆形成后,采用胰酶消化克隆并再次低密度接种传代,副克隆均无法传代,次克隆仅少数可连续传代,全克隆均可连续传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作用之后,全克隆的生长抑制率均显著低于次克隆和AGS细胞,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以上结果表明胃癌干细胞对5-氟尿嘧啶敏感性较低,其对化疗药物耐受,可能是临床胃癌化疗耐药的产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6.
进展期肝癌是指具有肿瘤相关症状或合并大血管侵犯、或伴肝外转移(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的肝癌。大血管侵犯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最强预测指标,大血管侵犯后出现肝内或肝外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门静脉癌栓是主要的大血管侵犯形式,是进展期肝癌的主要表现,总体疗效欠佳。现将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如分子靶向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多模式治疗等应用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7.
原发性肝癌组织p53和ASPP2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53与ASPP2基因突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4例肝癌标本,分别提取DNA及RNA,PCR扩增p53基因,逆转录PCR扩增ASPP2基因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基因测序后进行突变分析.结果:24例肝癌患者中,p53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突变率是75.0%,在癌旁组织中的突变率为20.8%,P<0.01;肝癌组织中ASPP2与GAPDH的灰度比值平均为0.81,癌旁组织中为0.85,P>0.05,但是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ASPP2基因突变.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突变比ASPP2基因突变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恶性肿瘤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有20%~70%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灶可引起溶解性骨结构破坏,常伴有疼痛、功能障碍或骨折,是影响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这类患者的治疗除了使用抗肿瘤治疗外,最常用的有效药物是帕米膦酸二钠。我科于1999年1月—2001年12月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25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6±12)岁。所有患者原发恶性肿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肺癌10例,乳腺癌7例,食管癌5例,鼻咽癌2例,前列腺癌1例。经X线摄片、CT检查证实有一处或多处骨转移,10…  相似文献   
39.
将S_(180)瘤组织接种于小鼠大腿外侧皮下.第6天时,用复方高渗NaCl溶液向治疗组小鼠肿瘤的边缘、基底和内部注射。对照组动物肿瘤不给任何注射。到接种后第13天(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测定T淋巴细胞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Fc受体活性,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治愈率为86.7%,1个月存活率为93.4%.对照组无一自愈,94%在20天内死亡。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构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验证其转录活性.方法 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GPC3启动子基因片段,克隆到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通过转染Hep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来验证GPC3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 GPC3基本启动子和全长启动子分别成功构建到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GPC3基本启动子具有很强的转录活性,而全长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比基本启动子高4倍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了GPC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研究GPC3转录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