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肝癌治疗的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据2001年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资料,1000例小肝癌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4.8%[1].目前对于小肝癌预后的报道多集中在5年内,对于5年以上更长期生存情况的报道仍然比较少见.本文介绍1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后存活9年,并至...  相似文献   
102.
张洪海  田会英 《医学综述》1995,1(12):549-550
多发性骨髓瘤(MM)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初诊误诊率达60%左右[1]。为此,现举例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以驰张型高热为主要表现的MM例1:女56岁。因持续性高热1月余。于1994年3月3日入院,缘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始弛张型发热(38~40℃),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给于氨苄青霉素、激素及四环素等治疗无效,并日趋恶化转入我院。查体:T39℃,P:96次/min,BP:14.8/10.6Kpa。体质消瘦,中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肝脏(-),脾脏在肋缘下可触到1.5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96g/L,白细…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探讨我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和耐药特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各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71例VAP患者痰培养共检出220株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189株占大部分(85.7%),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20.9%)居首位,鲍曼不动杆菌(17.7%)次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4%),肺炎克雷伯菌(14.5%)、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4.1%)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总体耐药性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均出现了泛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6%)占据革兰氏阳性菌的主要部分,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占10%。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据我院ICU VAP病原菌主要部分,多重耐药严重,动态监测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特性有利于VAP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5.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肌肉骨骼系统广泛的疼痛与发僵,在特殊部位有敏感的压痛点,并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等非特异的继发症状。FMS患者的共同特征是慢性疼痛及其他躯体症状,但缺乏明显的组织损伤或炎症。迄今为止FMS可能是最难诊治的一类慢性疼痛疾病,而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控制FMS提供了希望。为进一步认识本病,现就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6.
千金子甾醇诱导HL-60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cl-2/Bax信号通路在千金子甾醇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HL-60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大、中、小剂量千金子甾醇溶液,甾醇溶液作用细胞24h后,采用CCK-8法检测千金子甾醇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Ⅴ/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mRNA转录水平,ELISA法检测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活性。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千金子甾醇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F=42.97,P〈0.001),各个浓度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F=56.74,P〈0.001),经10、20和40μg/mL千金子甾醇处理24h后,HL-60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3.4±3.1)%、(35.7±4.3)%和(53.2±3.9)%,细胞呈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千金子甾醇作用后,Bax 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Bcl-2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且呈化合物剂量依赖性(F=53.45,P〈0.001),Caspase-9和Caspase-3 mRNA转录水平升高,且呈化合物剂量依赖性(F=34.21,P〈0.001),千金子甾醇对HL-60细胞作用24h后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活性显著升高(F=54.33,P〈0.001),且随着千金子甾醇浓度增加蛋白活性逐渐升高。结论千金子甾醇通过调节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7.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是肿瘤发生转移早期的重要标记分子之一,很有可能成为肝癌临床治疗的分子靶标。 目的:探索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在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推测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微创疗效中的地位。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蛋白表达水平,并与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且其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蛋白高表达水平与Ki-67阳性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有关,但该蛋白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相关性。说明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蛋白表达水平与常规恶性检测指标相关,检测该蛋白表达水平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3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糖基化终产物(AGEs)、肌酐(BUN)和尿素氮(Cr)清除的影响.方法 将48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HD组、HDF组、HP+HD组,每组16例.在透析前后分别取血检测患者AGEs、BUN及Cr.结果 3组患者透析前后比较BUN及Cr均明显下降(P<0.01).HDF组和HP+HD组患者透析前后AGEs显著下降(P<0.01),而HD组透析前后AG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HDF、HP+HD均能有效地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小分子溶质,而HDF、HP+HD对AGEs清除能力明显优于HD.  相似文献   
109.
分泌型碱性磷酸酶示踪的TA克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分泌型碱性磷酸酶示踪作用和真核表达功能的TA克隆载体。方法把CMV启动子区-TA克隆位点-BGH多聚腺苷酸区序列克隆到pSEAP2-control载体中,构建成具有真核表达功能并外分泌碱性磷酸酶(SEAP)的pcDNA5AP-前T载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pcDNA5AP-T载体上并进行EGFP表达分析和SEAP活性检测。结果 pcDNA5AP-EGFP以400ng/孔转染6孔板293T细胞,EGFP表达率达50%,SEAP活性比对照组高20倍。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真核表达功能并外分泌碱性磷酸酶的pcDNA5AP-T载体。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HIV-1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的非编码区的高变1区(HR 1)突变情况,探讨HIV对线粒体影响.方法 分离47例未接受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无机会性感染的HIV/AIDS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DNA非编码区HR1的大约600 bp的DNA片段,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和剑桥序列比对,分析突变位点以及各位点的突变频率.结果 HIV/AIDS患者在非编码HR 1区(核苷酸位点16 024~16 383之间)有124个位点存在多态性,碱基变化率为0~20.47%(中位数为5.33%).大多数突变方式是C→T或T→C的变化.在第16223核苷酸位点,共出现了36个C→T改变,发生率为70.97%(36147);在第16 362核苷酸位点,共出现了26个T→C变化,发生率为55.32%(26147),3个T→G改变,发生率为6.38%(3/47);与以往报道数据类似.结论 HIV-1可能导致线粒体非编码区突变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