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以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各参数预测HIV感染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将149例HIV感染者根据存在CHD与否分为CHD组(n=97)与非CHD组(n=52),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CHD组分为轻度(n=60)、中度(n=23)及重度狭窄亚组(n=14);选取52名非HIV、非CHD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计算各组及亚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EAT体积和EAT密度;观察上述各参数预测HIV感染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效能。结果CHD组中,各亚组RCA、LAD和LCX周围F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狭窄亚组FAI明显高于轻度狭窄亚组(P<0.05)。非CHD组RCA、LAD和LCX周围FA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以-87.74 HU为RCA周围FAI的截断值,其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为83.30%,特异度为63.00%,曲线下面积(AUC)为0.75;以-72.29 HU为LAD周围FAI的截断值,其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0.20%,AUC为0.95;二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1)。结论冠状动脉周围FAI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尤以LAD周围FAI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兔VX2肝癌血供的评价价值.方法:采用开腹瘤组织块直接包埋法将VX2肝癌移植瘤植入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并于种植后第21天行多排螺旋CT增强及灌注扫描,观察其CT征象,并对比肿瘤边缘区、瘤旁肝组织以及对照肝组织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肝动脉分数以及肝...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滤波反射投影(FBP)、混合迭代算法(iDose4)和全迭代模型重建(IMR)3种重建技术对低剂量胸部薄层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飞利浦256层CT ,收集30例怀疑肺部疾病行胸部CT平扫的患者。扫描条件:管电压80 kVp ,管电流80 mAs。所得原始数据采用FBP、iDose4、IMR_soft(L1_Body_Soft_Tissue)及IMR_routine(L1_Body_Routine)算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1 mm ,层间距0.5 mm。测量并记录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4分法分别对肺窗及纵隔窗进行图像质量的评估。对比分析4组3种不同重建算法的定性及定量参数。结果4组的图像噪声值分别为55.7±20.7,37.0±13.0,13.4±4.9和19.5±7.9。与FBP组相比,iDose4组、IMR_soft组及IMR_routine组3组的噪声分别降低了33.5%,75.9%,65%( P均<0.001)。IMR_soft及IMR_routine 3组的SNR及CNR均明显高于FBP组(P均<0.001)。iDose4组的SNR及CNR值高于F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0.91)。IMR_soft及IMR_routine 2组的SNR及CNR均高于iDose4组(P均<0.001),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_routine组肺窗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他3组,但与IMR_sof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R_soft组纵隔窗图像质量最高,与FBP、iDose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与IMR_routin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BP重建算法相比较,在低剂量条件下,iDose4及IMR均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及提高图像质量,其中IM R重建算法降噪及提高图像质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4.
55.
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低剂量对比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CTA低剂量对比剂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98例行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A组34例,对比剂用量为9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流率4 ml/s;另外64例对比剂剂量和流率按照公式注射流率=患者体质量×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5+曝光扫描时间)计算获得,每组32例,B组和C组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分别为0.8~0.9和0.6~0.7 ml/kg.根据原始图像和MIP像评价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质量,并测量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CT值,采用x2检验比较肾动脉及其分支的评分.结果 3组中腹主动脉、腹腔干、肾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均清晰显示,3组腹主动脉内CT值分别为(363 ±28)、(362 ±28)和(334±14) HU,腹腔干内CT值分别为(368±28)、(367±28)和(338±15)HU,肾动脉内CT值分别为(365±27)、(364 ±29)和(336±15) HU,脾动脉内CT值分别为(373±28)、(372 ±28)和(343±15)HU,肠系膜上动脉内CT值分别为(374±28)、(372±28)和(344±16)HU,3组间上述血管内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两两比较,A组和C组、B组和C组间各血管内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组和B组间各血管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每例患者对比剂用量为90ml,B组和C组每例患者人均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9)和(4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091,P=0.00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为26、7和1例,B组分别为24、7和1例,C组分别为22、8和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1,P=0.755).结论 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个体化注射方式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率、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延迟扫描时间的相关性及与冠状动脉达峰CT值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50例可疑冠心病的受检者,男70例,女8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1岁,平均54岁.所有受检者均行timing bolus扫描技术预测冠状动脉CTA延迟扫描时间,然后行冠状动脉CTA扫描,记录冠状动脉达峰CT值、延迟扫描时间,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率与冠状动脉CTA延迟扫描时间及冠状动脉达峰CT值的相关性.结果 体重指数对冠状动脉达峰时间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性别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395,对冠状动脉达峰时间影响最大,其次是年龄,影响最小为心率;心率对冠状动脉达峰CT值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性别标准回归系数为0.462,对冠状动脉达峰CT值影响较大,其次为体重指数,影响最小为年龄.结论 当timing bolus扫描预测冠状动脉CTA达峰延迟扫描时间时,对老年、男性、心率较慢者,应综合考虑,适当增加延迟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7例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组织分化明显相关,而与肿瘤大小和Lauren分型不相关。结论 nm23-H1基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8.
胃间质瘤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GST 46例,总结本病的CT征象.并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43例单发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中,单发43例,多发3例.43例单发GST中,发生于胃体24例、胃底16例、胃窦3例.GST具有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长,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较局限的生长特点.瘤体直径≤5cm者14例,形态规则10例.强化后密度均匀10例,有中心坏死者4例,呈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同时生长2例;瘤体直径>5cm者29例,形态不规则24例,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7例,有中心坏死者24例,呈腔内生长5例、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同时生长15例.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单发GST中,实质密度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12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强化高于动脉期,门静脉期的强化明显而持续.5例表现为不均匀间隔状强化,4例表现为动脉期即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可达60 HU.结论 螺旋CT能准确显示GST的部位、形态、大小,并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否与非HIV感染者存在差异,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67例HIV感染者(HIV感染组)及185例非感染者(非感染组)行冠状动脉CTA(CCTA),将存在≥2种高危形态学特征的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对比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类型、位置、发生率,以及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组最常见易损斑块类型均为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多位于前降支近段(S6);HIV组≥1个冠状动脉节段出现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非HIV组增加(34.73% vs 24.32%,P<0.05)。HIV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治疗时间独立相关[OR=1.29,95%CI(1.04,1.59),P=0.02]。结论 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非感染者增加;ART药物治疗可能是HIV感染者出现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索HIV感染者冠脉易损斑块是否与非HIV感染者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HIV感染者冠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行CCTA检查的HIV感染者167例及非感染者185例,将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危形态学特征的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脉易损斑块的类型、位置及发生率,并分析HIV感染者冠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最常见的易损斑块类型均为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多位于前降支近段(S6);HIV感染者≥1个冠脉节段出现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非感染组增加(34.73% VS 24.32%,P<0.05)。HIV感染者冠脉易损斑块与ART药物治疗时间独立相关[OR 1.29,95%CI(1.04,1.59)],P=0.02。结论 HIV感染者冠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非感染者增加,ART药物治疗可能是HIV感染者出现冠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