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组织工程皮肤作为可行的皮肤替代物,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为烧伤、皮肤溃疡等病变的创面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目的:观察转染血管紧张素Ⅰ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对烫伤后创面的修复及促血管形成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1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鼠龄4周的雄性SD大鼠45只,体质量120~150 g,用于制备烫伤模型;牛Ⅰ型胶原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脂质体介导质粒pEGFP-N1-hAng-Ⅰ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与牛Ⅰ型胶原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大鼠烫伤模型创面。45只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血管紧张素Ⅰ/胶原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在烫伤创面分别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血管紧张素Ⅰ的组织工程皮肤、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组织工程皮肤。空白对照组不移植任何组织和细胞,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移植后3,7,14,28 d取材,以扫描电镜、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等方法检测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创面修复及血管再生情况。 结果:pEGFP-N1-hAng-Ⅰ在阳离子脂质体的作用下,成功地进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录出相应mRNA。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转染细胞有与目的基因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的血管紧张素Ⅰ抗体结合蛋白印迹条带。实验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细胞状态良好。血管紧张素Ⅰ/胶原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2.6±1.9),(15.4±2.3),(26.4±3.6) d,P < 0.05。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形成活跃,移植后7,14,28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移植组和血管紧张素Ⅰ/胶原移植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2.8±1.4),(34.3±2.6),(57.4±6.1)条/mm2;(38.2±3.4),(53.2±5.8),(74.2±6.9)条/mm2,P < 0.05。 结论:血管紧张素Ⅰ转染细胞组较对照组血供加强,创面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颞浅动脉、腹壁下动脉、隐动脉、足背动脉、跖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小儿颜面部、手、肛周、膝部及足多种皮肤缺损共23例。皮瓣面积5cm×1.2cm~14cm×11cm,结果,19例Ⅰ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随访3个月至5年,优良22例,有效1例。认为岛状皮瓣在小儿整形外科有其适应证,应用时需根据小儿特点,选用血供良好、易操作、无显著并发症的皮瓣,并应有更详尽的术前准备、更仔细的术中操作和更密切的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13.
预防和治疗小儿手术后的硷血症是术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国内外有关成人外科术后硷血症的资料颇多,而小儿术后的有关报道较为少见。我院从1985至1986年对65例外科手术病儿进行了血气监测,并探讨发生硷血症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在重度烧伤患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重度烧伤患,随机分为两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rhGH组)和对照组(未用rhGH组)。对16例应用d删治疗的重度烧伤患和同期未用dcH患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治疗过程中抗生素使用剂量和时间以及植皮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重度烧伤患应用rhGH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较用药前明显升高,并高于同期对照组。应用rhGH后患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时间以及植皮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重度烧伤患应用rhGH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儿手部烧伤后遗疤痕挛缩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可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我院在1984~1987年间共收治小儿手部挛缩症28例。现将手术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机体内前炎症递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抗炎症递质白细胞介素10之间的平衡出现严重紊乱,可导致内毒素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实验拟进一步探讨含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体外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导入的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及其对机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调节.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1] 材料:清洁级SD雌鼠100只,选取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转染组、模型组、正常组,30只/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含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朱家源教授惠赠.内毒素Escherichia coli 0111: B4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2] 实验方法:将含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复苏后,加入到贴壁生长达80%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中,将转染后细胞、未转染细胞按5×105/孔接种,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体外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变化.细胞转染组与模型组大鼠均经左侧股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建立休克模型,10min后细胞转染组在同侧股静脉注射转染后培养12h的5×108L-1骨髓基质细胞0.5mL,模型组与正常组均注射未转染的5×108L-1骨髓基质细胞0.5mL,分别于0,3,6,12,24,36,48h采用ELISA法检测体内各组大鼠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记录以上各时相点大鼠存活数.细胞回输48h后,组织病理学检测大鼠肝、肺、肾的变化.结果:[1] 体外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体外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表达高峰位于转染后36h,于560bp处显示凝胶电泳条带;未经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0.[2] 体内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转染后3,6,12,24,36,48h细胞转染组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显著上升(t=15.51~30.98, 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t=14.78~36.75, P均<0.05; t=12.49~38.14, P均<0.05).[3] 大鼠存活情况:细胞回输后48h,细胞转染组大鼠存活率为50%,明显高于模型组20% (x2=5.93, P<0.05).[4] 组织病理学观察:模型组肝细胞肿胀、空泡样变性、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可见点片状肝窦结构被破坏;肺呈间质性肺炎改变,较多单核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血管壁内充血,局部可见坏死小灶;肾间质充血,肾小球体积增大,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玻璃样变.细胞转染组肝、肺、肾损伤均明显减轻.结论:进行体外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回输后,其所携带的白细胞介素10基因可实现体内外的高水平表达,对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起到预期的下调作用,减轻了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并有效保护肝、肺、肾等主要脏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Iin—jury,DA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证实DAI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DAI组于外伤后12、24h及72h常规进行DTI扫描,正常对照组行DTI扫描,测量并记录患者大脑额叶皮质下、胼胝体及脑干处各个时间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trophy,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变化,比较FA、ADC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结果:DAI患者各个部位、各个时间点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并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ADC值随时间延长有逐渐降低趋势,但各个部位、各个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I患者各个部位FA值与GCS呈明显负相关(r=-0.729),各个部位ADC值与GCS评分相关性不大(r=0.480)。结论:相对于ADC值,DAI患者FA值更能准确反映轴索损伤程度,与患者GCS评分具有良好相关,能及时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DCE-MRI)、波谱成像(1H-MRS)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32例乳腺疾病患者,全部行动态增强扫描及1H-MRS成像,分别判断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波谱曲线有无异常增高胆碱峰(Cho);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DCE-MRI及1H-MRS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结果证实乳腺癌20例,良性肿瘤12例。20例乳腺癌患者中,1例呈缓慢上升型(Ⅰ型),5例呈上升平台型(Ⅱ型),14例呈上升下降型(Ⅲ型);16例MRS检出胆碱峰。12例良性肿瘤中,7例呈Ⅰ型,4例呈Ⅱ型,1例呈Ⅲ型,MRS检查2例出现胆碱峰且TIC曲线均为Ⅰ型。TIC曲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95.00%,特异性58.30%,诊断符合率81.25%;胆碱峰诊断的敏感性80.00%、特异性83.30%、诊断符合率71.87%;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95.00%、特异性100.00%、诊断符合率96.90%。结论:DCE-MRI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1H-MRS可以弥补DCE-MRI特异性低的不足,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49岁.发现左上臂包块6个月余,近期出现同侧肢体麻木酸痛.临床触诊左上臂内侧可扪及肿块,质硬、边界清,活动度不佳,用围皮肤未见异常. 影像检查:X线平片示左肱骨下段内侧可见大小不等斑点、结节状高密度影聚集成团,肱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图1).CT横断位示左上臂沿肱三头肌间隙内走行软组织肿块,较周围肌肉密度稍低,与周围肌肉之间隐约可见低密度界限,肿块内可见多发斑点、条片状钙化、骨化影,聚集呈团、簇状,部分呈弓环状,肿块与肱骨骨干紧邻,骨质未见受侵(图2),CT增强扫描冠状位重建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较清晰显示肿块呈椭圆形(图3).MRI示肿块T1WI呈等肌肉信号,其内见多发斑点、条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界尚清晰(图4),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无信号区(图5),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图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