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联脑通络针法治疗小儿脑瘫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脑通络针法治疗小儿脑瘫56例,并与高压氧加西药(胞二膦胆碱)治疗30例进行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44.64%,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总显效率20.00%,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治疗运动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积分提高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观察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合并肺炎的疗效。方法 76例脑损伤综合征合并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在抗炎及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超短波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进行抗炎及对症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和哕音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两组患儿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合并肺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3.
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多因出生时损伤了新生儿臂丛所致,这种损伤致残性强,治疗棘手,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国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50‰—0.85‰,其治疗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我们自1999年7月—2006年11月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患儿68例,给予针刺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4.
O-2岁中枢性协调障碍脑瘫患儿的早期智力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智力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脑瘫(CP)患儿的影响。方法:对115例<2岁ZKS的患儿(干预组)予以早期智力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采用Gesell量表中的适应性行为DQ值进行评定,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3例患儿(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5%、8.7%,P<0.01);平均DQ值干预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智力干预能改善脑损伤患儿的感知认知水平,且年龄越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5.
116.
目的:药物干预脑性瘫痪患儿的肌痉挛可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便其他活动、延迟手术干预时机,总结脑性瘫痪肌肉痉挛药物治疗的现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湘雅医学院图书馆(http:www.xysm.net)2000-01/2004-12脑性瘫痪肌肉痉挛的有关药物干预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erebralpalsy;spasticity;pharmacal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与脑性瘫痪肌痉挛治疗相关的药物方面的文献,无论有无对照组,不排除未随机试验及盲法对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与药物干预脑瘫肌痉挛相关的文献86篇,其中5篇文献与口服途径的药物相关,81篇与胃肠外给药途径相关。进一步查看全文,筛除明显重复或太陈旧及综述类文献,纳入28篇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综合资料发现近几年脑性瘫痪肌痉挛的药物治疗进展不多,治疗的主要药物仍然是苯甲二氮草、巴氯芬、替扎尼定、无水乙醇、苯酚、A型肉毒毒素等常用药物,给药的途径主要有口服、鞘内注射或肌肉注射。同时对各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结论:药物解除脑性瘫痪患儿肌痉挛是有效的,但需要了解其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操作技术,且不能排除其他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17.
目的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患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3岁组总有效率95%,>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0.26,P<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85.44,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回顾性观察1例脑损伤综合征康复疗效。方法治疗对象为1例2个月9天的男婴,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智力训练、针刺、电疗(痉挛肌治疗仪和经络导平仪)、药物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住院274d,期间进行了3次康复评定,每次找出当前主要问题点并制定治疗方案和目标。结果其运动能和智能水平均达其实际年龄水平。结论早发现、早治疗,综合施治,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功能可最大限度地恢复。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7.27)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自动肌力训练仪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脑瘫患儿肌力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动肌力训练仪进行训练,每天1-2次,每次20-40min,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都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GMFM评定站立项和走、攀登项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自动肌力训练仪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可作为重要的肌力训练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