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中药制剂金鳝冲剂并加服伏降糖对21例消渴症患者观察1个月,对照组15例消渴症患者仅服伏降糖。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无意,两组血糖值下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2.
123.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p53基因改变、蛋白过度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卵巢上皮性肿瘤p53蛋白表达,对其中4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溴乙锭染色法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及杂合性缺失(LOH)。结果:(1)p53蛋白表达阳性率:良性肿瘤0/10;交界性肿瘤1/4;卵巢上皮性癌22/42(52.38%),浆液性与粘液性癌表达相似,且3例原发灶与转移灶表达一致。(2)p53基因突变率:良性肿瘤0/10;交界性肿瘤1/3;卵巢上皮性癌13/27(48.15%),其中8例杂合型基因的病例中4例基因突变伴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本研究13例p53基因突变者中12例p53蛋白过度表达。p53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预后无关(P>0.05)。而与卵巢上皮性癌病理有关(P<0005)。结论:p53基因改变及蛋白过度表达在卵巢癌中较常发生,且与卵巢上皮性癌病理分级有关,这些改变可能是卵巢上皮性癌的早发事件,亦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不能手术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5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以TACE PVE治疗,25例以单纯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AFP的变化、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的有效率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FP的变化:研究组(730±190)、(515±395)μg/L,对照组(752±183)、(710±213)μg/L,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率13/20(65%)、8/25(32%)(P<0.05);1年生存率15/20(75%)、12/25(48%)(P<0.05);两组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7.
灌肠疗法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灌肠疗法是从直肠给药的一种治疗方法。男女老幼患者都适用,特别是昏迷病人、婴幼儿、不能口服药物者,此法较为适宜,直肠给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及胃肠液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故灌肠疗法在临床中应用的愈来愈广,现就灌肠疗法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陈氏以大黄为主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54例,取药煎汁200ml灌肠,1次/d,5dl疗程。结果:显效13例,有效11例,稳定14例,无效16例。刘氏等用大黄解毒汤治疗CRF52例,组方:生大黄30g,桂枝20g,制附子15g,半枝莲30g等煎水灌肠300ml,1次/d,20d为1疗程,显效21例,有效 相似文献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