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完全内窥镜静脉获取(EVH)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手术团队是如何展开工作,以及分析它的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1-2015.11期间我院连续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240例的临床资料,每连续的30个病人为一组(G1至 G8),分别记录每组的获取大隐静脉切口数量、获取静脉长度、获取时间、修补数量、转为开放比例以及静脉搭桥支数,并计算长度?时间比值。结果患者的年龄为63.5±10.1岁,男性占74.2%,30.0%合并糖尿病,肥胖患者占17.9%,EF<45%的患者占14.1%;各组患者术前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有2.44±0.59切口,所获取血管长度为43.6±7.3 cm,所需时间为62.3±15.7分钟,平均搭桥支数为1.96±0.46支。长度-时间指数为0.75±0.23cm/min。结论 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CABG中的应用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方法,即使对于没有内窥镜经验的医生。但这需要一个培训周期,我们认为大约是60例。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腔镜获取大隐静脉;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2.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18例急诊CABG病人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0.0~71.5岁,平均(61.7±8.5)岁.术前急性心肌梗死(AMI)8例[7例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造)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例溶栓失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冠造均提示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到急诊CABG手术时间平均(9.4±6.3)?h;不稳定心绞痛不能控制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时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室颤各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IABP)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5±25.2)?min,平均阻断时间(65.3±23.6)?min;平均每例搭桥(3.4±1.1)支;1例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采用左内乳动脉桥14例、右内乳动脉桥1例、桡动脉桥6例.结果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16例随访2~25个月,无死亡;亦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冠状动脉旁路术 (CABG)术前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左室短缩分数 (LVFS)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 (VA)预测的准确性 ,采用术前及术后 2周心脏彩超EF、FS值 (面积长轴法 )、心室晚电位 (VLP)、心肌酶、持续心电监测的方法 ,对我院 1 5 0例行CABG术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 )术前心肌梗死 (MI)、室壁瘤、VA及VLP阳性患者EF、FS值明显减低 ;2 )术前左心功能不全 (LVD)患者术后EF、FS值明显改善 ;3 )术前LVD、VA、VLP阳性及室壁瘤患者术后VA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提示 :1 )面积长轴法EF、FS值是反映左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2 )术前LVD患者术后短期左心功能明显好转 ,获益最大 ;3 )非LVD患者术后因心肌顿抑导致近期心功能暂时下降 ;4 )EF≤ 4 0 %和(或 )FS≤ 2 4 %是预测术后VA的独立指标 ,FS较EF更能准确地反映心脏收缩功能 ;5 )LVD、VLP、室壁瘤等综合指标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术后VA预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外科治疗。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完成9例冠心病(CAD)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病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前多次心电图均为CLBBB,1例术前放置永久起搏器。体外循环下手术2例,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下手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下手术6例。结果2例体外循环下手术者均死亡,其中1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心率慢,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另1例术后心室率慢,药物及起搏器治疗3 d后无效死亡。7例生存者均为不停跳手术者,术后3 d心率明显增加[(51.2±12.6)次/min到(82.5±23.8)次/min],其中1例术后随访3个月,多次心电图示CLBBB消失,转复为窦性心律,另6例仍为CLBBB;随访3~36个月均有心功能改善,射血分数(EF)术前0.58±0.17,术后0.63±0.12,心率维持在70~90次/min。结论CAD合并CLBBB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较大,但非手术禁忌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合理应用临时或永久起搏器,尽可能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等措施可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心功能改善,神经功能也有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管理措施。方法2005年1月至8月连续100例病人接受OPCAB。共完成旁路血管313支,平均(3.1±0.7)支。术中监测每支冠脉远端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其变化特点。术中采取了心包悬吊、心脏位置改变、确保吻合口质量及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前降支(LAD)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重建LAD血供后,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运动指数(INSWI)、每搏输出指数(SI)、心排指数(CI)等指标升高。侧壁、下壁冠脉回旋支(LCX)、后降支(PDA)、左室后支(PLB)、钝缘支(OM)的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MAP、CI、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LVSWI、右室做功指数(RVSWI)有明显下降。术毕CI明显改善。全组无死亡,除1例术中因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和术后2例发生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OPCAB术中,LAD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小,重建血供后,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侧壁、下壁冠脉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术中采用心包悬吊、心脏体位改变、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升主动脉钙化的处理方法,总结手术效果,以减少OPCAB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12月期间,我院连续治疗的236例伴有升主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采用"No-touch"技术,35例采用Enclose辅助完成近端吻合,197例采用Heartstring辅助完成近端吻合.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所有移植血管桥均采用瞬时测血流量技术(TTFM)保证吻合口吻合质量. 结果 远端吻合口881个,近端吻合口267个,桥血管血流量16.2±18.7 ml/min,弹力指数(PI)4.9±2.3,近端吻合口吻合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78.1±10.4 mmHg vs. 80.9±8.1 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1.9±3.6 mmHg vs. 10.9±2.1 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17.3±4 3 mmHg vs. 15.3±2 8 mmHg,心排血量(CO)4.2±1.2 L/min vs. 4.5±1.6 L/min,中心静脉压(CVP)9.2±2.3 cmH2O vs. 9.3±1.8 cmH2O,心率(HR)71.4±14.0次/分vs. 73.4±16.5次/分等,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例因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4例患者术后有脑供血不足症状,经内科治疗随访2个月后好转,其余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0.5±4.2d.185例随访3~24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及脑血管意外,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缓解. 结论 术前及术中充分评估主动脉钙化程度,采用减少升主动脉操作的近端吻合器吻合技术,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颜钧  苏丕雄  刘岩  刘永春  张希涛  顾松 《北京医学》2005,27(11):644-645
目的探讨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术,并同期进行冠脉搭桥术,其中2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左室重建术后,射血分数(EF)由术前的29.3%±6.2%增加到40.4%±5.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59.6±1.8)cm减小至(50.4±1.6)cm(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由(168±12)ml减少至(102±11)ml(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住院30d内死亡.随访1~30个月,1例死亡.结论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对于恢复左室几何形状,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是公认的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美国San Diego医疗中心的深低温停循环术式(DHC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