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24篇
外科学   194篇
综合类   247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1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自膨式小覆膜支架在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5月应用自膨式小覆膜支架治疗动脉相关疾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全组患者中,髂总动脉出血2例,颈动脉出血2例,左锁骨下动脉出血1例,下肢外伤性动静脉瘘2例,先天性动静脉瘘3例,锁骨下动脉瘤2例,急性主动脉疾病5例,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4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9例。所有患者支架均成功植入,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2例颈动脉出血者术后12个月复查时发现支架闭塞,但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余病例复查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提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自膨式小覆膜支架在动脉疾病治疗中,具有快速、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降低其围手术期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1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5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中,术前死亡9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心功能衰竭2例、心源性猝死和呼吸衰竭各1例;术后死亡6例,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功能衰竭2例、脑梗死和失血性休克各1例.与心脏、肾脏及肺脏相关的死亡分别是10例、6例、2例;直接死于心功能衰竭、心源性猝死、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脑梗死和失血性休克分别是4例、1例、2例、1例、1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共占73.33%(11/15).围手术期总病死率是3.11% (15/483),手术死亡率是1.47%( 6/407).结论 死亡原因与影响因素、器官功能密切相关,有效干预影响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器官功能的监测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3.
患者男,36岁,因"下肢运动后右小腿麻木、疼痛10个月"于2011年5月24日收入院.入院查体:双下肢无畸形,皮肤完整,肤色正常,皮温对称,双侧股动脉搏动正常,左侧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均搏动正常.右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较左侧明显减弱.下肢活动正常.动脉超声:右腘动脉阶段性狭窄,右腘动脉管腔内低回声团.下肢血管CT示:右侧腘动脉局部管腔内低密度灶伴管腔闭塞.入院诊断:腘动脉压迫综合征.入院后行经后路腘窝切开,腘动脉探查术,术中局部未见明显粗大肌腱等压迫腘动脉,向下显露右腘动脉下段,可见局部管腔质韧,无搏动,病变长约3 cm,切开右腘动脉,可见内为半透明胶冻状物质,源于动脉壁中层,原有真腔被压闭.去除胶冻状物质,仔细检查管腔,局部内膜破坏严重,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病理:(腘动脉)纤维结缔组织,局灶出血、钙化、黏液变性.(动脉壁间)黏液样物质.最后诊断:动脉外膜囊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4.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以颈脊髓前方受压为主,因此颈椎前路减压被公认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锁钉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2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张小明 《当代医学》2014,(30):147-147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2组(n=41)。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7.52±0.45)d明显短于对照组(13.56±3.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应用MRI及临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Ⅲ)评分系统评价急性胰腺炎(AP)的严重程度,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采用MR严重程度指数(MRSI)进行评分,分为轻度(0~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AP.并按照临床APACHEⅢ评分,分为轻型(<35分)和重型(≥35分)AP,记录100例AP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及住院天数等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MRSI、APACHEⅢ评分及住院时间的关系,MRSI、APACHEⅢ评分与各项临床结果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00例AP,在MRI上80例表现为水肿型,20例表现为坏死型.MRSI评分显示轻度34例,中度59例,重度7例.APACHEⅢ评分为(24.9±12.2)分,APACHEⅢ<35分者77例,APACHEⅢ≥35分者23例.MRSI评分轻、中、重组之间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ICU入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161、19.118和54.767,P值均<0.01);APACHEⅢ评分轻、重型之间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20,P=0.000),而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245和2.568,P值均>0.05).MRSI评分同住院时间呈低度相关(r =0.235,P=0.019);APACHEⅢ评分与MRSI评分及与住院时间之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68和0.105,P值均>0.05).结论 MRSI评分和APACHEⅢ评分在评估系统并发症方面有预测作用.MRSI评分在预测局部并发症、是否需要ICU治疗以及患者住院时间长短上优于APACHEⅢ评分.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由大动脉炎所致的脑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本文报导了我们自1984年6月至1999年9月治疗93例因头臂型大动脉炎(TA)所致脑缺血的临床经验.其中,男性10例,女性83例,升主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搭桥47例;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搭桥7例;经皮腔内球囊成形(PTA)5例;合并支架置放术1例.结果 显效30.3%,有效34.9%,改善21.2%,无效4.6%,死亡9.0%;平均48个月随访疗效分别为:30.6%,38.8%,16.3%,4.1%和2.0%;复发8.2%.结论 当脑供血不足时,于病情相对稳定阶段,应以积极正确的方法予以治疗.如有可能,PTA可作为首选,但术后易复发.据我们的经验,颈部四血管阻塞性病变在造影时多不能显示远端流出道.但升主动脉-颈动脉搭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然而,术后脑组织再灌注损伤至今仍未能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材料和方法:80例诊断明确的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利用高频超声进行无创性的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同时测定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比较这些患者内皮功能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率(FloW-MD)与胆固醇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339,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增高与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Gd-DTPA增强前后MRI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心肌梗塞区的心肌信号变化规律的总结,期望对心肌梗塞作出定性定量的诊断。材料和方法:32例不同时期心肌梗塞及12例正常心脏做了Gd-DTPA增强前后MRI扫描,增强后为动态观察。结果:10例急性心肌梗塞和10例亚急性心肌梗塞均见到心肌的异常强化信号:12例慢性心肌梗塞中仅4例(33%)见到异常强化信号。正常心肌为均匀一致的轻度信号增强。不同时期的心肌梗塞异常信号范围不同,信号率的动态变化规律也不同。结论:Gd-DTPA增强MRI及动态观察可以显示心肌梗塞的部位、范围及为心肌梗塞的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6例肠梗阻病人 ,男性2 9例 ,女性 2 7例 ,平均 4 2 .3± 11.5岁。术后均行腹部CT和X线平片检查。将腹部CT和X线平片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 ,分析其在判断肠梗阻有无、部位、类型及病因的准确性。结果 :5 6例肠梗阻中 ,判断肠梗阻的有无 :CT检查诊断 5 5例(98% ) ,X线平片诊断 4 5例 (80 .4 % ) (P <0 .0 5 )。肠梗阻部位的判断 ,CT正确诊断 5 0例 (89.3% ) ,平片正确诊断 38例(6 7.9% ) (P <0 .0 5 )。肠梗阻类型的判断 ,39例单纯机械性肠梗阻 ,CT诊断 36例 (92 .3% ) ,平片诊断 35例 (89.7% )(P >0 .0 5 ) ;10例绞窄性肠梗阻 ,CT诊断 9例 (85 .7% ) ,平片仅 1例做出诊断 (10 .0 % ) (P <0 .0 5 ) ;8例动力性肠梗阻 ,CT诊断 7例 (87.5 % ) ,平片诊断 5例 (6 2 .5 % ) (P >0 .0 5 )。肠梗阻病因的判断 ,CT诊断 5 0例 (89.3% ) ,平片诊断 2 8例(5 0 0 % ) (P <0 .0 1)。结论 :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均可准确诊断肠梗阻 ,但在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类型和病因方面 ,CT检查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