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09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49篇
内科学   123篇
皮肤病学   307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484篇
预防医学   16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46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开始 ,选择性应用微创穿刺技术治疗各类颅内血肿 84例 ,临床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颅内血肿 84例 ,男性 13例 ,女性 31例。年龄 17~ 82岁 ,平均年龄 5 6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 6 5例 ,外伤性颅内血肿 18例。入院时不同程度意识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 ,对顽固癌痛进行有效治疗 ,并探讨癌性顽痛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安柯ASA 6 0 2型定向仪 ,对 46例癌痛患者分别采用CT直接定位 ,MR成像定位及脑室造影确定大脑原点等不同方法 ,对颅内阴性靶点进行三维成像 ,确定靶点位置并用射频对其进行损毁 ,并与 38例长期口服吗啡类止痛药物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46例不同晚期癌痛病人中 ,手术组术后疼痛控制 43例 ,疼痛缓解 3例 ;药物组疼痛控制 3例 ,缓解 35例 (χ2 =5 4 16 ,P <0 0 1)。【结论】立体定向丘脑中央中核、杏仁核损毁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推断靶点位置 ,对癌性顽痛止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2月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CSDH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钻孔引流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钻孔引流术后单纯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GC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CS、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65,P0.05)。随访3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89,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治疗CSDH疗效可靠,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改善,且术后血肿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皖籍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 (PsV )与HLA C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法 ,对 166例皖籍PsV患者和 2 48例健康对照进行HLA C基因分型。结果 ①PsV患者组HLA Cw 0 60 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OR =4.13 ,95 %可信限 2 .3 8~ 7.16,Pc <0 .0 1) ,但HLA Cw 0 3 0 4等位基因频率则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OR =0 .3 2 ,95 %可信限 0 .17~ 0 .60 ,Pc <0 .0 1) ;②早发型PsV (I型银屑病 )及有PsV家族史患者携带HLA Cw 0 60 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高于迟发型PsV (II型银屑病 )及无PsV家族史患者 (OR =4.3 2 ,95 %可信限 2 .44~ 7.67,Pc <0 .0 1和OR =13 .2 8,95 %可信限 6.12~ 2 9.11,Pc <0 .0 1)。结论 皖籍汉族人PsV与HLA Cw 0 60 2等位基因高度关联 ,且携带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易发生早发型银屑病 ,并有家族倾向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搜寻和鉴定银屑病发病过程中IL23/Th17信号通路基因上位性作用模型,为汉族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复习法从IL23/Th17通路中选出与汉族人银屑病发病相关的11个基因,选取的11个基因在1139个银屑病病例和1694个对照样本中进行分型分析,通过多因子降维分析法(MDR)和Logistic Regres-sion algorithms等方法,找出IL23/Th17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上位性作用。结果发现1个三维基因交互作用[IL21,CCR4和TNF(χ2=5.02,P=0.025)]、3个二维基因交互作用[IL12RB1和CCR4(χ2=11.66,P=0.0201)、IL22和CCR4(χ2=11.97,P=0.0176)、IL12RB1和IL6(χ2=7.31,P=0.0069)]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研究证实了IL23/Th17信号通路基因间的上位性作用在银屑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 将11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7例,给予传统治疗;B组41例,给予传统治疗+异甘草酸镁150 mg静脉滴注;C组38例,在B组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25 g口服;共治疗观察4周.结果 (1)肝功能的改善情况:治疗前A、B、C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球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时TBIL、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8±20.3)、(75.4±41.4) μmol/L,(97±35)、(269±107) U/L,(68±26)、(175 ±96) U/L,P均<0.05];C组治疗2、4周TBIL、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9±25.4)、(27.1±18.3)、(76.7±46.5)μmol/L,(61±47)、(58±27)、(278±117) U/L,(61±29)、(51±32)、(181 ±97) U/L,P均<0.05].(2)肝纤维化的改善情况:治疗前A、B、C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7.8±81.4)、(249.7±99.6) μg/L,(171.5±70.5)、(273.2±27.5) μg/L,(124.3±63.6)、(179.6±87.8) μg/L,P均<0.05];C组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5.5±67.3)、(127.1±67.5)、(242.4±93.7) μg/L,(160.2 ±71.3)、(131.5 ±58.7)、(278.6±25.4) μg/L,(105.2 ±39.7)、(97.8±36.7)、(183.2±90.3) μg/L,P均<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有效改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前后基底动脉中PDEⅤ的表达变化。方法:制作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与SAH组均于制模后第3天行TCD与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检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变化,检测完后,取其基底动脉,制成病理切片备用。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兔基底动脉中PDEⅤ的表达。结果:各配伍组中TCD测得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得的基底动脉管径值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产物的SUM值不等或不全相等(P〈0.05),经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对各配伍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SAH组与空白对照组、SAH组与实验对照组TCD测得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得的基底动脉管径值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产物的SUM值不等(P〈0.05),空白对照组与实验对照组TCD测得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得的基底动脉管径值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产物的SU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后PDEⅤ在其基底动脉中明显表达,推测PDEⅤ表达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956例住院精神病人一日使用精神药物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作者于1993年12月26日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956例住院精神病人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精神药物使用频度列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氯氮平、氯丙嗪及舒必利,用药方案列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氯丙嗪、氯氮平及氯丙嗪 氯氮平,本调查指出所所精神药物与1987年相比,氯氮平的使用频度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氯丙嗪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并且氯丙咪只得、麦普替林、卡马西平的使用频度均明显上升,用药方案更趋合理,用药剂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