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86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251篇
预防医学   89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15篇
  5篇
中国医学   158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活化自体淋巴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adoptive immunotherapy,AIT)是否有助于改善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6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通过分层随机法分为免疫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35)。免疫治疗组患者取60 ml外周血分离制备单个核细胞并在含OKT-3和IL-2的培养基中活化培养,回输前进行质控检测。免疫治疗组中的Ⅰ~Ⅲ期患者(n=14)于一线治疗后接受自体淋巴细胞输注(3个月内输注6次),Ⅳ期患者(n=15)仅接受自体淋巴细胞输注;对照组患者接受肝细胞癌相关的其他治疗。疗效评估的主要终点是2 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率,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8年(0.2~4.2年)。免疫治疗组29名患者共接受了167次(计划174次,完成率96%)预定淋巴细胞输注(平均每人次回输9.30×109个细胞,其中CD3+HLA-DR细胞约占63%),治疗期间未观察到3级或4级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免疫治疗组患者2年RFS率显著升高(62.1% vs 22.9%,OR=0.181,95%CI:0.06~0.54,P=0.002),中位PFS(28 vs 8个月,P=0.004)和中位OS(38 vs 34个月,P=0.915)均显著延长。在Ⅰ~Ⅲ期患者中,免疫治疗组(n=14)2年RFS率较对照组(n=18)显著升高(92.9% vs 33.3%,OR=0.38,95%CI:0.004~0.368,P=0.005),中位PFS明显延长(38 vs 14.5个月,P=0.005),而两组OS间无显著差异;Ⅳ期患者两组间PFS(P=0.077)及OS(P=0.994)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活化自体淋巴细胞AIT为安全可行的肝细胞癌辅助性治疗方法,可提高Ⅰ~Ⅲ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后RFS率、延长患者RFS时间,而对进展期肝细胞癌患者的PFS和OS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叶酸受体多烯紫杉醇主动靶向脂质体(FA-PDCT-L)对S180肉瘤细胞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体内毒性。方法:利用自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叶酸-聚乙二醇-聚胆固醇氰基丙烯酸脂(FA-PEG-PCHL)修饰FA-PDCT-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脂质体与MCF-7细胞的结合机制;建立S180肉瘤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DCT注射液(DCT-I)、未修饰DCT脂质体(DCT-L)和FA-PDCT-L和模型组(生理盐水),按10 mg·kg-1·d-1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小鼠移植瘤生长变化并计算抑瘤率;采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观察各组动物肝功能及骨髓抑制血液生化指标。结果:FA-PDCTL与MCF-7细胞的结合量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与模型相比,DCT-I,DCT-L和FA-PDCT-L组小鼠瘤体积均减少,其中FAPDCT-L的作用最为显著,抑瘤率79.03%,凋亡指数(45.7±3.4)%。FA-PDCT-L组动物的肝功能及骨髓抑制生化指标均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结论:FA-PDCT-L通过FA-PEG-PCHL介导的细胞内化使脂质体进入细胞,显示出了比市售DCT-I更好的抗肿瘤疗效和更低的毒性。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野菊花压制饮片与传统饮片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蒙花苷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对野菊花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两者在单味和五味消毒饮中的煎煮溶出情况进行对比;对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的蒙花苷溶出情况进行对比,进行综合评价,并绘出溶出曲线。结果:野菊花压制饮片外观形态良好;在单味饮片和五味消毒饮的煎煮中,压制饮片干膏和蒙花苷煎出总量均比普通饮片略高;溶出曲线经综合评价比较,压制饮片与传统饮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野菊花经压制后未改变药材的质量,不影响野菊花蒙花苷成分的煎煮溶出,定量压制饮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高的煎煮效率。  相似文献   
94.
本文主要阐述了手术室专职医学工程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对手术室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其中18例患者有2周内的冠脉造影对比。结果:本组114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63±8)次/min,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5±0.59)分,优良图像占90.35%,可诊断图像占99.12%;96.53%(1 252/1 297)的冠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6.27±1.81) mSv;诊断冠心病38例,21例支架置入术后的48枚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43枚支架通畅,4枚支架内再狭窄,1枚支架内闭塞;18例72支冠脉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按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96.00%、91.30%、97.96%。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低辐射、无创的冠脉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有效评价冠脉支架通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患者为育龄期女性,31岁,因“停经2^+月,不规则阴道出血1月,右下腹痛半月”于2013年8月17日入院。16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28d,持续4d,量少,痛经阳性(以右下腹为著)。末次月经(LMP):2013年6月3日。  相似文献   
97.
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及《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等五项制度已在全国施行。仔细研读新《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笔者认为,与原《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相比,存在几大突破。  相似文献   
98.
我们以C57BL/6和MRL/lpr-小鼠的脾细胞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白细胞介素(IL)-10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雄激素二氢睾酮(DHT)对雄性大鼠血脂代谢和肝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势对照组(ORX)、去势低剂量二氢睾酮(LD-DHT)、去势高剂量组(HD-DHT)和正常对照组(INT),每组6只。LD-DHT组和HD-DHT组皮下注射不同剂量DHT溶液,正常对照组、ORX组注射医用玉米油(安慰剂)。各组动物饲喂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14w后处死,CHO-PAP法测血脂;ELISA法测血清DHT浓度,放免法检测血清睾酮。称量各组动物的体重和肝脏湿重,取肝脏组织了解肝脂肪变情况。结果ORX组、LD-DHT组、HD-DHT组血清睾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INT组(P<0.05);血清DHTORX组低于INT组,HD-DHT组高于LD-DHT组INT组(P<0.05),LD-DHT组和IN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LD-DHT组、HD-DHT组血总胆固醇(TC)低于ORX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HD-DHT组血清甘油三酯(TG)高于INT组(P<0.05),LD-DHT组、ORX组血清TG含量与IN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ORX组肝脏重度脂肪变,以大泡性脂滴为主;INT组中度脂肪变,胞浆中有部分脂肪空泡;LD-DHT组仅见轻微脂肪变;HD-DHT组的肝脏组织病理接近正常。结论DHT替代治疗影响血脂代谢,DHT可导致TC降低,同时伴有TG升高;影响血脂代谢的同时明显减少肝细胞脂肪沉积,这些变化均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0.
血管生成拟态是近几年来在发现的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血管模式,他描述了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可以发生基因逆转,表达内皮细胞相关基因,在三维基质中培养时形成管状结构或网络样管道的特有能力.研究证实,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血管生成拟态的特点、发生机制、对肿瘤治疗的意义以及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