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65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68例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患者病因学分析及其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68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用常规方法检测甲—戊型肝炎的标志物,排除嗜肝病毒感染。再检测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IgM、IgG型抗体和自身抗体(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随访6个月,并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同期嗜肝病毒所致急性肝炎比较。结果 68例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9例,EB病毒感染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柯萨奇病毒感染l4例,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的13例,不明原因者12例。排除13例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患者和12例不明原因患者后,43例由非嗜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炎患者中35例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临床症状似较嗜肝病毒所致急性肝炎轻。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可以肝脏损害为突出表现,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临床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重庆地区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患者3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患者32例,其中恩替卡韦组28例(剂量1.0 mg/d),安慰剂组4例。完成12周的双盲冶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开放的恩替卡韦1.0mg/d,持续治疗至168周。定期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HBeAg、抗-HBe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数值的均数在2周内由9.14log10拷贝/ml迅速下降至6.72log10拷贝/ml,其后持续平稳下降,4、8、12、24、48周分别下降至6.28 log10、5.46 log10、5.10 log10、4.49 log10、4.41 log10拷贝/ml,至96周时下降至3.91 log10拷贝/ml,其后下降速度减慢,至144周和168周时分别为4.05 log10、4.21 log10拷贝/ml。HBV DNA>10~5拷贝/ml的百分比治疗前为100%,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在12周时下降至46.43%,其后仍逐渐下降,到96周时仅为17.86%。与其相反,HBV DNA<10~3拷贝/ml的百分比在治疗前为0,从第8周开始逐渐上升(7.14%),12周时为10.71%,尤其在96周明显上升至46.43%,到168周时为57.14%。168周末HBeAg阴转率为10.07%。服用恩替卡韦后ALT下降较迅速,12周后均数达正常水平,且3年内持续低于40 U/L。3年治疗期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有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CHB患者,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HBV DNA水平降低迅速且持久;能促进ALT复常;使用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对近5年《中华肝脏病杂志》载文,引文、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情况调查分析,以促进《中华肝脏病杂志》及其他相关杂志学术质量及导向性的提高,更好地指导我国肝病科研和临床工作。方法检索《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2003年载文中原著论文、论文摘要、评(综)述、经验交流等论文,并对作者来源地区、载文及引文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标志杂志学术质量及影响力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基金项目等指标进行秩和比分析。结果(1)该刊作者来自全国26个省市;大部分作者来自我国医学相关高等院校、省及省级以上医疗机构,1999-2003年刊载论文中,来自高等院校的论文分别占48.8%、49.3%、60.8%、72.2%、71.7%;来自省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论文分别占16.7%、30.3%、24.7%、12.7%、15.2%。少量作者来自地市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分别占34.5%、20.4%、14.5%、15.1%、13.1%。来自海外的作者数逐年增多。(2)年度载文量由248/年增加到336/年;信息充分度由1.21增加到2.26,信息量略有下降。(3)年参考文献量由702增加到1744,外文引文能力由76.1%增加到81.2%。(4)1999-2001年学术质量及影响力略有波动,各指标加权秩和比分别为0.3417、0.2750、0.5000,以后一直维持在0.5000的较高水平。结论该刊作者群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度载文量和信息充分度增加;引文能力呈自然状态,基本稳定,外文引文能力逐年增加;学术质量在国内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4.
患者,女,53岁,以“胫骨骨折皮缺损”入院。拟在全麻下行背阔肌移位术。既往有过敏性哮喘病史8年,平时口服茶碱片和经口吸入激素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最近2月来没有发作哮喘。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5mg/kg、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早期阶段病毒学载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16例HBeAg阳性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治疗52周时的HBVDNA载量分为HBVDNA〈310g10 copies/ml和HBVDNA≥310g10copies/ml两组,比较两组在治疗第4、8、12、24周时HBVDNA载量对52周结果的影响及两组患者76周的结果。结果:①在性别和年龄、基线HBVDNA水平和ALT水平上,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2周HBVDNA〈310g10copies/ml组HBV DNA的降低幅度在治疗第4、8、12、24周均大于对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BV DNA在治疗4周〈510g10copies/ml组、8周〈410g10copies/ml组、12周〈410g10 copies/ml组、24周〈310g10 copies/ml组,分别与各对应组比较,除第4周组在52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对52周结果的影响体现在AIJrr复常率高、HBeAg血清学转换好、HBVDNA转阴率理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52周HBV DNA〈310g10copies/ml组与对应组比较,治疗76周的结果显示,前者仍保持较高的AIJT复常率、较理想的HBeAg血清学转换和较佳的HBVDNA转阴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早期阶段不同病毒学载量对未来疗效有预测作用,即HBVDNA在4周〈510g10copies/ml、8周〈410g10copies/ml、12周〈410g10copies/ml、24周〈310g10copies/ml者。52周或之后可能达到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医院收治的35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阴性组236例(66.8%),HBeAg 阳性组117例(33.2%),HBeAg阴性患者平均年龄高于HBeAg阳性患者,分别为(43.5±12.4)岁和(40.8±11.3)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8,P=0.048).对两组生化指标、HBV DNA、肝硬化基础、并发症、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HBeAg阳性患者,分别为(5.49±2.02)log10拷贝/mL、(6.64±1.41)log10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P<0.001);且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5 log10拷贝/mL的病例教比例为41.8%,远高于HBeAg阳性患者(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055,P<0.001).两组在肝脏生化指标、肝硬化基础及发生感染、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慢性重型肝炎的肝脏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预后与HBeAg阳性的慢性重型肝炎相似.应重视低水平病毒复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随访,早期抗病毒治疗,减少重型肝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用替比夫定(LDT)治疗期间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 收集接受LDT治疗的1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4、8、12、24、48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2、-4、-6、-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进行动态检测;比较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病毒学突破组及各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完全应答组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及治疗中病毒学突破组;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则低于其他各组,但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IL-2、TNF α及IFN γ水平自服用LDT 12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内从服药24周起IFN γ水平较基线时升高(P<0.05);无应答组在服药48周时IL-6及IL-10水平较基线时明显升高(P<0.05);在病毒学突破组自服药24周起的IL-4水平及服药12周起的IL-6水平与基线相比,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活性平衡与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转归有一定相关性,这可能与LDT治疗对CHB患者的免疫应答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因肿瘤或其他疾病,在接受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HBV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和其临床特点以及用核甙类似物预防和治疗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临床防治该类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患有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进行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02年6月-2007年4月在我院符科室住院的患者,观察患者在免疫状态改变下病毒活跃复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应用核甙类似物治疗后的效果及其最终临床转归.预防组为2007年4月-2008年7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治疗的患者,在基础疾病治疗前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观察HBV再激活的情况和I临床表现.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种属性独立性的χ2检验和相对危险度估计. 结果预防组患者共32例,在服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后的第1、3、6、12个月定量检测HBV DNA,只有9.4%(3/32)患者出现了HBV冉激活,表现为HBV DNA阳转,肝功能异常.对照组患者共77例,化学治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前未使用核苷类似物,其中58.4%(45/77)的患者出现HBV再激活,χ2=22.083,P<0.01.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发展为重型肝炎,其中4例患者死亡,1例行活体肝移植.结论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HBV冉激活的发生率高,应早期使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减少HBV再激活的概率,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9.
叶下珠制剂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四川叶下珠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HepG2.2.15细胞培养36小时后,再用含不同浓度叶下珠的培养液培养48小时,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HBeAg含量。结果:四川叶下析可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HBeAg的表达,其中100、150μg/ml两个浓度组的作用最强。结论:四川叶下珠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技术无创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VTQ技术对2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预行TIPSS分流术患者分别测量手术前后肝、脾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并于手术时测量门静脉压力(portosystemic pressure gradient,PPG);比较手术前后肝、脾SWV值的变化及与PPG的相关性.同时对14例患者进行术后1个月的随访.结果 PPG 和脾SWV值在手术前为(27.87±4.68) mm Hg和(3.49±0.40) m/s,术后为(16.46±3.76) mm Hg和(3.08±0.39)rn/s,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SWV值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脾SWV值与PPG呈高度正相关(r=0.602,P=0.000);肝SWV值与PPG无相关性(r=0.154,P=0.296).14例随访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脾SWV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肝SWV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VTQ技术测量的脾SWV值可用于定量监测TIPSS分流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无创评价手术疗效,但目前还未发现肝SWV值可以用于评价其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