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总结经额窦额部开颅在累及颅前窝和鞍区肿瘤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累及颅前窝和(或)鞍区肿瘤的开颅经验。采用将整个额窦前壁与额部骨瓣一体化开颅的方法,以增加颅底暴露范围,减少额叶牵拉和便于手术早期切断肿瘤血运。结果术后病理:脑膜瘤10例,颅咽管瘤2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软骨瘤1例,额筛骨瘤合并鼻源性囊肿1例,成熟畸胎瘤1例。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入路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额窦额部开颅可充分暴露颅前窝,并可满意暴露侵犯颅底、鼻旁窦的肿瘤,具有脑组织牵拉轻,可以早期切断肿瘤血运的优点,且降低颅前窝重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鞍隔孔区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分析经蝶入路脑脊液漏的发生机制,以及空蝶鞍(ES)的形成原因. 方法 对8例胎儿标本进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后,做HE和Masson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鞍隔孔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另取10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蝶入路手术,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鞍隔孔区解剖结构. 结果 鞍上蛛网膜在垂体柄上端和其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并转折进入鞍内;同时在垂体上表面处,鞍隔从四周紧密包绕并和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而难以从组织学切片上分辨二者的界限:鞍上蛛网膜池由于蛛网膜、软脑膜和鞍隔的束缚而终止于鞍隔孔上部. 结论 鞍隔、软脑膜和鞍上蛛网膜三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解剖学关系,其也是防止脑脊液漏和ES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的先天性缺损、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破坏,尤其是在经蝶入路中对垂体腺瘤的过分牵拉,导致鞍上蛛网膜和软脑膜分离或者破裂,可能是造成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鞍隔、软脑膜和垂体上表面之间的分离也可能是造成ES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基因(ICAM—1 mRNA)在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标本,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 ICAM-1 mRNA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并对表达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 ICAM-1mRNA表达量为(62.18±6.43)×103 copies/μg,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ICAM-1 mRNA表达量为 (1.13±0.17)×103 copies/μg,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ICAM-1 mRNA表达量显著性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0.01)。结论两种病理类型颅咽管瘤ICAM—1 mRNA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差异性可能与两种病理类型颅咽管瘤不同的肿瘤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造瘘术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采用神经内镜下透明隔造瘘术治疗10例透明隔囊肿和3例单侧性侧脑室脑积水,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8-46岁,平均17.8岁,12 例以间断性发作的头痛症状和癫癎为主要表现,1例单侧性侧脑室脑积水患者,为丘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破入脑室致昏迷,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出现脑室内感染所致。2例由于室间孔狭窄致单侧侧脑室积水。影像学检查,透明隔囊肿囊肿最大径12-35 mm。单侧性侧脑室脑积水左侧2例,右侧1例。1.2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麻,使用齐柏林双通道硬式神经内镜及配套器械。1例采用三角部入路,12例采用额角入路。在透  相似文献   
15.
大型颅咽管瘤生长方向及侵袭特征与手术效果探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 探讨肿瘤生长方向与侵袭特征在大型颅咽管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63例大型颅咽管瘤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分别将肿瘤质地、肿瘤在鞍内、鞍上及下丘脑部位的形态及生长方向对手术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量化结果与手术切除及术后反应的关系。结果 3组病人手术1~2级切除率有显著差异,评分越高,1~2级切除率越低,同时术后出现下丘脑反应的机会也越多。鞍内肿瘤的评分对估计术后鞍内肿瘤的残留有重要意义;而鞍上及下丘脑部位肿瘤的评分则更多地反映病人术后反应的严重程度。结论 根据肿瘤质地及肿瘤在鞍内、鞍上及下丘脑部位不同形态和侵袭特征进行综合评分,可以在术前、术中对肿瘤切除难易程度以及预后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的组织炎症及细胞增殖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例经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和细胞周期相关核抗原Ki-67的抗体MIB-1的表达,分别计算CD45标记指数(CD45 LI)和MIB-1标记指数(MIB-1 LI).结果CD45标记的炎症反应在颅咽管瘤组织中广泛存在,MIB-1主要在颅咽管瘤基底细胞层表达.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组织CD45 LI(32.4%±15.0%)及细胞MIB-1 LI(18.2%±8.7%)显著性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分别为13.6±7.6%、7.1%±4.9%,P<0.05).结论颅咽管瘤造釉细胞性较鳞状乳头型具有更强的组织炎症和细胞增殖性,可能是影响其预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程围套式与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显微操作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微血管减压方式治疗6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术中情况、显微操作技术及结果。按手术方式不同分a组30例,b组35例。按起病时年龄分为C组〈40岁27例,d组〉40岁38例。结果术中a、b两组均发现面神经受压迫有4种模式:单纯接触型,压迫型,黏连包绕型,无明确责任血管型;责任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混合性,血管袢;C组术中多见蛛网膜增厚,d组多见血管的构筑改变而致血管解剖移位;a组总有效率80%,复发率13-3%。b组总有效率97.1%,复发率2.9%;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未恢复者a组:耳鸣、听力下降10%,共济失调6.7%,面瘫10%;b组:耳鸣、听力下降2.9%,面瘫2.9%。结论全程围套式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更安全、有效;全程解剖分离面神经自进出脑干区域(rootentry/exitzone,REZ)至内听道口。识别责任血管和可疑被压迫部位,置入Teflon棉对面神脑池段全程围套式包裹,避免损伤颅神经和细小穿支血管是影响疗效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神经内镜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12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12例导水管水平梗阻性脑积水的初步体会。方法 12例脑积水患中导水管水平阻塞为原发性10例,继发于顶盖区肿瘤2例。均采用神经内镜经侧脑室额角入路,经室间孔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结果 12例患造瘘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而轻,12例中术后3个月已随访的患9例,7例有效,2例无效。结论 神经内镜是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手段,近期疗效满意。术中应针对三脑室底不同的特点采用适当的造瘘方法.随访应以确定颅内压是否正常、症状是否消失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6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总结62例松果体区肿瘤病人的手术经验.其中行经纵裂胼胝体后部入路6例,侧脑室后部入路3例,枕部小脑幕入路42例,幕下小脑上入路10例,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2例(83.9%),次全切除8例(12.9%),活检2例(3.2%).手术后辅助放疗33例,脑脊液分流2例.术后恢复良好55例(88.7%),学习工作能力差6例(9.7%),死亡1例(1.6%);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6.5%).结论松果体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亦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或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合理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熟练掌握颅底显微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脉络丛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脉络丛肿瘤(CPT)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本组31例CPT中,28例为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为脉络丛癌.全部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24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9例患者复查CT示脑积水改善不明显。结论脑积水是CPT的突出表现,与肿瘤大小及性质不一致,手术缓解率不高。虽然脉络丛肿瘤大多为慢性起病.但仍有少数表现为急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