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延迟相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是否存在耐受现象。[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分6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8只、缺血预处理组10只;分别间隔不同时间行3次预处理,末次预处理24 h后缺血再灌注,根据间隔时间分为IP 12、18、24和48 h 4组,每组各8只。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预处理组和4组间隔不同时间预处理组的心梗面积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IP 12 h组的梗死面积和心律失常高于缺血预处理组(P〈0.05)。间隔12-24 h,心肌保护作用有增强趋势,而间隔24-48 h保护作用反而减弱,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间隔12-48 h的多次延迟相预处理并未产生耐受现象,最佳预处理的时间间隔可能在24 h。 相似文献
32.
为进一步研究老年高血压改变及对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响,选取我院2011-10—2013-03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试验中100名患者中,男56名,女44名,年龄63~87岁,平均67.2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均能配合完成本次试验。1.2方法从仰卧位变成站立后,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判定为体位性低血压;从仰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观察阵发性房颤的随访情况和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主要结局(是否发生房颤进展)和临床事件(卒中、心力衰竭、再住院和出血事件),再按是否房颤进展分为房颤进展组(n=87)和房颤未进展组(n=129)。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2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经过3.45年(中位数)随访发生房颤进展者87例,其发生进展率为40.2%,年进展率为11.7%。房颤进展组脑卒中、心力衰竭、房颤相关的再住院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房颤未进展组(分别17% vs. 6%,18% vs. 5%,37% vs. 17%, 分别P<0.05,P<0.01和P<0.01);两组间病死率及出血发生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 1.082,95%CI 1.016-1.392,P<0.05)、左房内径>45 mm(OR 2.339,95%CI 1.445-3.785,P<0.05)、CHADS2评分>3分(OR 1.382,95%CI 1.081-1.987,P<0.05)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OR 1.124,95%CI 1.005-2.345,P<0.05 )是房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年发生率为11.6%。影响房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左房内径、hs-CRP水平及CHADS2评分。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 2 0mg/d对经皮冠状动脉干预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的降低能力是否强于 10mg/d。方法 连续选择因狭窄性病变行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4 8例 ,随机分为强化调脂组和常规调脂组 ,术后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 2 0mg和 10mg,1次 /d。术前、术后 3d、3个月测定外周静脉血CRP、血脂等。结果 与术前比较 ,3个月后强化调脂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下降 2 1.6 %和 39.3% ,常规调脂组下降 11.6 %和 14 .8% ,阿托伐他汀 2 0mg/d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强于 10mg/d。强化调脂组术前 ,术后 3个月CRP中位数分别为 4 .1和 1.1mg/L ;常规调脂组为 7.1和 1.4mg/L。两组CRP的降低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和术前的CRP水平相关 ,3个月后CRP的下降程度与血脂改变无相关性。结论 阿托伐他汀 2 0mg/d较 10mg/d能使PCI术后CRP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以及斑块成分等。结果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最小管腔处血管面积(17.95±4.25 mm~2比11.44±2.13 mm~2)、管腔面积(6.02±1.85 mm~2比4.98±1.06 mm~2)、斑块负荷(63.83%±7.89%比63.83%±7.89%)均显著增大(P0.05)。虚拟组织学显示正性重构组比负性重构组坏死成分比例增加(30.38%±9.33%比17.19%±11.31%,P=0.001)、纤维成分比例减少(44.61%±14.93%比61.08%±14.81%,P=0.002),钙化和纤维脂质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重构指数与坏死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0.373,P=0.023)。结论冠状动脉的正性重构伴随着坏死核心增加,正性重构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表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我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年龄27~75岁,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溶栓组:瑞替普酶5 U静脉注射,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起始30 min内0.4μg/(kg·min)静滴,继以0.1μg/(kg·min)维持36 h;溶栓前子肝素45~60 U/kg静注(最大量4000 U),以后肝素7 U/(kg·h)(最大量800 U/h)维持静滴48 h.瑞替普酶组:瑞替普酶10 U静注,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溶栓前予肝素70 U/kg(最大量5000 U)静注,以后肝素15 U/(kg·h)(最大量1200 U/h)维持静滴48 h.比较两组临床再通率、平均再通时间、60~90 min冠状动脉TIMI血流情况、复合临床终点、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联合溶栓组临床再通率高于瑞替普酶组,60~90 min时联合溶栓组TIMI 3级血流比率明显高于瑞替普酶组.联合溶栓组平均再通时间(43.3±18.4)min,明显短于瑞替普酶组[(76.9±27.1)min,P<0.001];联合溶栓组心肌缺血复发率、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低于瑞替普酶组.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轻中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优于标准瑞替普酶溶栓,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肥胖指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有无差异。方法:选择ISH老年患者144例,测定患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WHR),测定外周空腹静脉血hs-CRP。结果:男女ISH患者超重及肥胖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女性WC≥80cm或WHR≥0.85分别占65.28%及61.11%;男性WC≥85cm或WHR≥0.90分别为48.61%及44.44%,女性腹型肥胖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5。女性hs-CRP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回归分析显示仅女性的腰围是hs-CRP的影响因素。结论:炎症反应可能通过腹型肥胖参与女性ISH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半量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对7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5岁以上的AMI患者53例,将其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组,分别接受半量r-PA溶栓及常规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2 h血管再通率、30 d内主要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溶栓组2 h冠状动脉再通率72.0%,常规组为25.0%,P<0.01;30 d内病死率溶栓组为8.0%,常规组为32.1%,P<0.05;溶栓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溶栓组出血发生率为36.0%,常规组为10.7%,P<0.05,但均为轻度出血.结论:半量r-PA治疗75岁以上的AMI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