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正常与退变髓核突出对大鼠疼痛阈值以及背根神经节中TNF-α表达的影响,研究椎间盘退变与神经根性疼痛之间的关系。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8)、假手术组(n=19)、正常髓核(N-NP)组(n=16)和退变髓核(P-NP)组(n=19)。对P-NP组大鼠利用尾椎椎间盘纤维环穿刺的方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取出N-NP组和P-NP组大鼠自体的正常髓核与退变髓核组织,置于手术显露后的腰5左侧神经根处,建立髓核突出致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采用行为学测试的方法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术前1天,术后1、4、7、10、14、21天机械刺激阈值与热刺激阈值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术后第4、14天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NF-α的表达。结果行尾椎间盘纤维环穿刺后2周,组织学与MRI检查均证实椎间盘组织发生明显退变。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动物未出现明显的痛觉过敏现象,N-NP组和P-NP组大鼠机械性刺激阈值均显著下降,该痛觉过敏现象持续至术后2周消失;与正常髓核组织相比,退变髓核所致机械性刺激阈值下降程度更为严重。各实验组均未发生热刺激阈值的规律性变化。术后第4、14天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背根神经节中未见TNF-α明显表达,而正常及退变髓核组TNF-α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结论大鼠尾椎纤维环穿刺是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正常髓核组织相比,发生退变的髓核组织可导致神经根性疼痛的加重,提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释放的炎症因子在疼痛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术中疼痛进行相关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68例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均为新鲜压缩骨折,完成72个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均采用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为单侧球囊穿刺.对术中穿刺、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射三个阶段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和比较,同时观察术中的疼痛行为特征和生命体征.结果 59例(87%)患者术后疼痛出现明显改善,术中疼痛出现率为82%.手术前后VAS均值分别为8.1±1.2和3.1±1.4,穿刺VAS均值为7.6±1.2,球囊扩张VAS均值为8.7±0.9,骨水泥注射VAS均值为8.1±0.7.最疼痛比率:穿刺占18%,球囊扩张占53%,骨水泥注射占29%.球囊扩张时的疼痛程度与穿刺和骨水泥注射的疼痛程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疼痛的发生对临床效果无影响.结论 对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多数患者会出现术中疼痛.尽管术中疼痛的出现不会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老年人AMI溶栓治疗的应用也日趋增多。本文通过应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 6 5岁以上老年AMI 15例 ,对老年人AMI溶栓疗效、心内膜下心梗早期识别以及尿激酶的用量进行观察。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 1996年 2月至于 1999年12月本院住院病人。观察病人 15例 ,男性 7例 ,女性 8例。年龄 6 5~ 78岁 ,平均年龄 6 9 5 1± 3 2 9岁。前壁梗塞7例 ,前间壁梗塞 3例 ,广泛前壁梗塞 3例 ,下后壁梗塞 2例 ,其中有 2例为复发性心梗。全部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15例患者中有 2例…  相似文献   
14.
绝经前后妇女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代谢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绝经期妇女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以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绝经期妇女血脂代谢的影响。选取 10 4例绝经后妇女及 92例绝经前妇女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来分析ApoE的基因型 ,并按常规酶法及免疫法测定血脂和载脂蛋白及脂蛋白 (a)。结果显示E3 3基因型及ε3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均为最高 ,且在绝经后组中E3 2频率较普通人群明显低 ,在绝经后组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 (a) (Lp(a) )均显著高于绝经前组 (P<0 0 5 ,P <0 0 1)且在绝经后组中ε4携带者TC ,LDL C ,ApoB明显高于ε3携带者 (P <0 0 5 )。表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绝经期妇女血脂的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全国三次大规模抽样普查,患病率不断升高,在居民中又存在三高(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三低(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现象,因此社区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建桥街48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连续3年社区防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联合水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术后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水蛭(水蛭组)、低分子肝素钠+水蛭+低频脉冲(低频脉冲+水蛭组)预防血栓治疗。比较各组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彩超检查结果、下肢消肿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水蛭组下肢肿胀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5.2±1.4) d和(5.4±1.3) d,低频脉冲+水蛭组下肢肿胀开始消退时间为(3.6±0.9) d,低频脉冲+水蛭组下肢肿胀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和水蛭组(P0.05);术后第7天低频脉冲+水蛭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和水蛭组(P0.05),对照组与水蛭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7天PT、APTT均短于术前(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例术后发生下肢血栓,1例为肌间静脉血栓(未处理),另外1例为股静脉血栓(予介入治疗),余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最后顺利出院,治疗过程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频脉冲联合水蛭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及骨水泥强化方法在骨质疏松骶骨上的锚定强度,探讨骶骨椎弓根螺钉松动后的理想补救技术.方法:应用11具成人新鲜骶骨标本,经骨密度测试确认为骨质疏松后,在同一骶骨标本上,依次建立5种骶骨螺钉固定模型,A组,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左侧):B组,双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右侧);C组,PMMA钉道强化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建立于A组螺钉拔出后);D组,PMMA钉道强化后侧翼钉固定(右侧);E组,后凸成形技术支持下的PMMA强化后侧翼钉固定(左侧).应用MTS材料测试机进行轴向拔出测试,记录各种骶骨螺钉固定技术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比较.结果:11具标本的骨密度为0.55~0.79g,cm~2,平均0.71±0.08g/cm~2.A~E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508±128N、685±126N、846±230N、543±121N和702±144N.A组与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显著低于B、C和E组(P<0.05);B组与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拔出力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骶骨固定中,双皮质骶骨椎弓根钉较单皮质具有更高的锚定强度.骶骨椎弓根钉一旦发生松动,PMMA钉道强化和后凸成形技术支持下的PMMA强化后的侧翼钉固定均可成为理想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发病明显增多,导致脑梗塞发病率明显上升.自体光量子血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脑梗塞治疗,但其疗效报道不一.我院从1993年开始采用此法治疗脑梗塞10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脉溶栓治疗已作为抢救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溶栓的时间、年龄及剂量仍有争议。本文就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为1996年12月~1999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12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5岁,超过70岁有6例。12 治疗方法确诊后立即查血小板数及出、凝血时间,如无异常立即给予尿激酶(UK,商品名开普洛欣,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0~1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在30分钟内滴毕,同时服用阿斯匹林3…  相似文献   
20.
四种骶骨钉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骨质疏松骶骨标本对4种骶骨椎弓根钉(双皮质、三皮质、标准骨水泥强化和终板下骨水泥强化)载荷后的下沉位移进行比较。方法取自11具新鲜骨质疏松尸体的骶骨标本用于实验。采用DEXA测定骨密度后在同一骶骨的左右侧随机置入直径7mm的双皮质和三皮质骶骨椎弓根钉。使用MTS试验机对螺钉进行30~250N压力加载2000次后取出螺钉。钉道内注入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将比双皮质或三皮质固定短5mm的螺钉再次置人(分别定义为标准和终板下PMMA强化),并重复上述加载。记录加载后螺钉的下沉位移,进行比较。结果11具标本的骨密度为0.55~0.78g/cm^2,平均0.7lg/cm^2。三皮质和标准PMMA强化椎弓根钉间的下沉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2种固定技术的下沉位移显著低于双皮质固定。终板下PMMA强化椎弓根钉的下沉位移显著低于其他固定技术。结论在骨质疏松状态下PMMA强化可显著提高骶骨钉一骨界面的结合强度。在上述4种骶骨固定技术中终板下PMMA强化椎弓根钉可获得最坚强的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