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ALI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每组8只.ALI组、亚低温治疗组分别给予内毒素(LPS)5 mg/kg尾静脉注射;亚低温治疗组同时采用体表降温法使大鼠肛温维持在(33.0±1.0)℃,持续4 h.观察12 h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测定肺湿干质量比(W/D)、PaO2,并采用逆转录-PCR反应检测肺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10浓度.结果 ①ALI组TNF-α浓度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亚低温治疗组(P<0.01);ALI组IL-10浓度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但低于亚低温治疗组(P<0.05).②ALI组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亚低温治疗组(P<0.01).③ALI组肺组织出现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亚低温治疗组肺部炎症较ALI组减轻.结论 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HMGB1 mRNA、TNF-α的表达,并上调抗炎介质IL-10的表达,从而减轻内毒素性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122.
宁宗  余雷  莫康林  张剑锋 《广西医学》2012,34(10):1318-1320
目的观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对脑组织中多巴胺水平和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毒组和对照组各10只。中毒组:敌敌畏用生理盐水配成溶液,按10 mg/kg腹腔注射诱发小鼠中毒;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分别在中毒组中毒后及对照组腹腔注射后的1 h、24 h、48 h、72 h和120 h测定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及多巴胺水平,每个时间点取2只小鼠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血AchE活性、脑组织AchE活性均较中毒组高(P0.05)。对照组1 h、24 h脑组织多巴胺活性较中毒组高(P0.05);对照组72 h、120 h脑组织多巴胺活性较中毒组低(P0.05);两组48 h脑组织多巴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不但引起乙酰胆碱在脑组织蓄积,也可引起多巴胺水平异常增高,脑神经递质含量变化可能是导致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3.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工农业的高速发展,意外事故不断出现,特别是胸腹部联合伤患者尤其突出,造成膈肌破裂,创伤性膈疝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胸腹部挤压伤致膈肌破裂或因其它暴力致膈肌破裂使腹腔脏器疝入胸腔的胸部外科和腹部外科联合性疾病.创伤性膈肌破裂是胸外科严重急症之一,经常同时存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道系统症状,患者发病急,需行急诊手术.这就要求术者具备熟练、精湛的操作技术和负责的态度,力求尽快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方能挽救患者生命.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于1986至2010年共收治20例创伤性膈疝,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4.
肺癌(1ungcancer)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故亦称支气管肺癌。在临床中,笔者采用中药介入化疗序贯法(肺癌介入术+中药+对症支持治疗)分期治疗晚期肺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研究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随访监测、防治复发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内初次根治手术治疗的1039例直肠癌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复发344例,占33.2%;常见的复发形式依次是局部复发(13.6%)、肝转移(6.9%)、肺转移(6.0%).单因素分析显示: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大体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脉管瘤栓、癌结节、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M分期是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肿瘤位置、脉管瘤栓、瘤结节、T分期、N分期是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存在好发复发转移部位和与复发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观察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对策。 方法 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开展合溪水库建设工程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价工作。收集工程设计报告和血防历史资料,现场勘测工程涉及区域有关情况,开展螺情和病情现况调查,综合分析工程建设项目对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措施。结果 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具有利弊两重性,如不采取措施则会弊大于利。一方面可在局部区域内消灭钉螺以及阻止钉螺扩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钉螺孳生、繁殖、扩散以及传染源输入的风险,可能造成区域内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针对影响风险,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需要趋利避害,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工程建设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结论 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存在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的病因及预防再插管损伤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0例施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中14例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的临床资料与转归。结果 再次气管插管14例,占全组患者的2.98%(14/470);术后气管插管拔除至再次气管插管的时间间隔为0.5~360 h,中位间隔时间为50 h;其中因呼吸功能衰竭需再次气管插管10例,占71.4%(10/14);再次气管插管后救治成功9例,成功率为64.3%(9/14)。结论 重症呼吸功能衰竭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的主要病因;预防再次气管插管以及避免其次生风险的关键在于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8.
2008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提供制定防治策略的科学依据,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开展螺情、病情监测及晚期血吸虫病人救助。2008年,全省54个县的438个乡(镇)3751个村开展查螺,投工163145工,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6.05hm^2,解剖钉螺8182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查病199379人,未发现本地患者,但查到输入性病人13例。全省共救助晚期血吸虫病人1060例。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残存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9.
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监测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1996~2009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5 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方法查螺,压碎镜检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并采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对当地人群和家畜进行血清学筛查后,再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阳性人(畜)进行吡喹酮治疗.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6~2009年全省累计查螺投工2.10×106工,查螺面积1.04×109m2,查出有螺乡1 221个,有螺村4 171个,螺点21 344个,有螺面积1.13×107m2 累计解剖钉螺985 205只,未查获感染性钉螺 灭螺投工8.79×105工,灭螺面积1.06×107m2,扩大灭螺面积1.79×108m2.1996~2009年全省累计血吸虫查病2 929 195人(次),其中血清学查病2 584 928人(次),查出阳性者60 549人(次),血清学阳性率为2.34%.粪检44 589人(次),未查出内源性血吸虫病人,但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人174例.耕牛查病93 342头,均为阴性.结果标明,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重新传播的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采取"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发生溶血的机制及防治策略。方法报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VSD封堵后溶血案例,结合文献5例类似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6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5例有膜部瘤形成,4例存在多个缺损破口。溶血出现在3h-3个月,超声检查均有残余分流,流速2.6-6.6m/s。经激素、输血、保守、手术治疗,痊愈出院并复查良好。结论溶血与红细胞变形性、稳定性、半衰期有关,非生理性血流形成是引起溶血主要原因,红细胞自身异常不能除外。对膜部瘤过大、缺损破口多个的VSD应充分评估,术后即有残余分流且速度≥2.6m/s者,应警惕溶血。溶血保守治疗可达8-14d,无效且有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黄疸加重、肾功能损害、封堵器移位等情况,应尽快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