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探讨慢再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方法 筛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及肝肾阴虚三型.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sFas含量.结果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象、sFas均低于正常人(P<0.01);三个证型组间外周血象无统计学意义;肝肾阴虚组与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三型sFas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Fas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象无关,与血清sFas含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指因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所致的一种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PRCA按病因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病因不明,继发性的病因包括肿瘤、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肾功能衰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3.
乙双吗啉治疗相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张凤奎,孙丽君,崔亚强,李秀琴,葛雪茹,郝洪岭临床上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诱发的急性白血病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我院自1983年~1994年共收治乙双吗啉治疗相关性白血病(BML-TRL)13例,其中急...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进行综述,并对其克隆起源及发生机制进行讨论,提出减少AHSCT后MDS/AML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5.
患者,男,58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于2004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及.血常规:Hb 41g/L,WBC3.87×109/L,ANC 1.77×109/L,BPC 229×109/L,网织红细胞0.0013,绝对值1.4×10+/L,MCV、MCH及MCHC均正常.  相似文献   
66.
患者,女,14岁.入院前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曾检查血常规:WBC 4.0×109/L,中性粒细胞0.06×109/L,Hb 75 g/L,BPC 80×109/L,Ret 0.015.骨髓象:三系增生减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口服十一酸睾酮、再障生血片、中药(具体不详)等治疗,复查Hb 100~110g/L.  相似文献   
67.
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以先天性畸形、骨髓造血衰竭及肿瘤易感为主要特点,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Diamond-Blackfan贫血、重度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Fanconi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Diamond-Blackfan贫血等.发病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DNA损伤修复障碍,端粒维持缺陷及核糖体生物合成缺陷等.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分别有染色体断裂试验、外周血细胞端粒长度检测、胰蛋白酶原和胰淀粉酶检测、红细胞中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等.骨髓衰竭是这类疾病主要的致病和致死原因,临床诊断获得性再障时要慎重排除这类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该类造血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8.
患者,男,58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于2004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及.血常规:Hb 41g/L,WBC3.87×109/L,ANC 1.77×109/L,BPC 229×109/L,网织红细胞0.0013,绝对值1.4×10+/L,MCV、MCH及MCHC均正常.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G+)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次(108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发热,37例次(31.89%)患者伴有寒战,90例次(77.59%)患者具有局部明确感染灶,包括口腔、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病原菌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8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50.42%、链球菌占24.80%、肠球菌占9.4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占2.56%.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严重耐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为68.92%.并且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仅发现1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耐药,1株肠球菌对利耐唑胺耐药.结论 G+菌耐药情况严重,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仍保持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