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HD)与维持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探讨影响维持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4年1月我院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所有尿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D患者177例,CAPD患者2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诊断、死亡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记录随访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并记录患者开始透析时的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肝(Scr)、钙磷乘积(Ca×P)、清蛋白(A)、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尿素清除指数(KT/V)等,应用Cox回归分析找出HD组和CAPD组各自的死亡预测因素。结果HD组死亡60例,CAPD组死亡81例,两组病因总体构成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D组与CAPD组死因构成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BUN、Scr、Ca×P、KT/V是HD组死亡预测因素(P<0.05),A、CHO、BUN、尿量、残肾KT/V是CAPD组的死亡预测因素(P<0.05)。结论HD组与CAPD组死亡主要原因均为心脑血管事件,两组间死亡预测因素构成相似,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透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人类目前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单基因疾病,而且已成为引起人类终末期肾病的第三大疾病,近年人们对ADPKD发展的分子基因学和细胞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在治疗ADPKD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63.
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0年2月至2002年2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北京友谊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分析找出死亡的预测因素,对Cox回归分析显示有意义的观察项目根据临床目标值大小将患者分成两组,然后通过Gehan法对各因素两组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10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考在随访期间,共死亡22例(15.3%),存活88例(84.7%),其中5年累积生存率为79.91%,10年累积生存率为64.36%。透析开始时的年龄(P<0.001)、透析前血尿素氨(BUN,P=0.004)、透析前血肌酐(SCr,P=0.001)、钙磷乘积(P=0.019)及尿素清除指数(KT/V,P=0.001)为死亡预测因素,其风险比(HR)分别为:1.107(95%CI:1.049—1.168)、0.951(95%CI:0.918—0.984)、0.727(95%CI:0.599—0.883)、1.025(95%CI:1.004—1.046)和0.013(95%CI:0.001—0.161)。各因素两组间存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P=0.0006;BUN≥28.6mmol/L组与<28.6mmol/L组比较,P=0.04155;SCr≥884 μmol/L组与<884μmol/L组比较,P=0.0146;钙磷乘积≥40组与<40组比较,P=0.0464;KT/V≥1.30组与<1.30组比较,P=0.0215)。结论:透析开始时的年龄、维持透析3个月时透析前BUN、SCr、血浆钙磷乘积及KT/V为死亡的预测因素,其中年龄、钙磷乘积为死亡的危险因素,透析前BUN、SCr、KT/V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4.
Ⅳ型原发性急性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 (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acute rapidlypt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APG/RPGN)起病急骤,可在短期内(数日,数月)肾功能急剧恶化,临床以少尿或无尿性肾衰竭力多见。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展,临床检验技术的提高,人们对RPGN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antibody ANCA)和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  相似文献   
65.
人类的生理周期主要存在纵向(longitudinal)和振动(oscillatory )两种时间模式.纵向时间模式又称为沙漏模式,通过单方向、不同阶段来反应生理变化周期.出生、青春期、成年期、更年期、衰老和死亡是人类沙漏模式的最好例子[1].振动时间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是机体自身的一个临时反应模式,该模式在人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66.
正2019年元旦,南京姑娘鲍哲南回家乡探亲,引起广泛关注。她是第一个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当院长的中国女性,曾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等殊荣。她攻克了人造皮肤的难关,让人类永葆美丽不再是遥远的梦。这位全球著名的科研女神,生活中还是两个孩子的美丽辣妈。鲍哲南有着怎样的故事?她是怎样平衡事业和家庭的?  相似文献   
67.
2016年初,江一燕在北京举行公益摄影展,曾出演《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四大名捕》等影视剧,能歌善舞的江一燕不仅是才女明星,更是心存大爱的善良姑娘,8年来,她每年都会抛开助理和都市生活,“神秘消失”一段时间,到偏远山区小学默默支教,并拿出数百万善款帮助远方的“儿女”。  相似文献   
68.
每逢周末,都有一批打扮时尚的大学女生、全职妈妈、女高管等,走进位于上海人民广场CBD的中国首家“性爱主题工作室”,在轻柔的音乐中向“性福教练”马丽倾诉自己的私密困扰——性恐惧、“嘿咻”成瘾、无性婚姻……并在“性爱沙龙”上畅所欲言。令不少国人感到陌生的性治疗师,目前已得到众多国家的认证,仅美国注册人数就达3万。作为以“提升国人性福”为己任的行业先驱,美女马丽何以冲破世俗挑战酷职业?她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  相似文献   
69.
<正>她是一位貌美如花的马来西亚女孩,大学毕业后本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然而,自从在网上认识没上过一天学的瘫痪小伙李康宇后,就被他的无畏、乐观和博学,深深吸引住了。Gan顶着巨大的家庭压力,来到河北唐山农村与恋人相聚,并最终牵手。演绎了一段美丽而又催人泪下的跨国婚姻童话。2013年10月.婚后不久的她,又应邀带着丈夫到北京、天津的电视台做节目,俨然成了"明星"!  相似文献   
7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最初是由Yamashita等人在研究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 FGF15)的cDNA序列时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FGF,它是FGF家族第23个被记载的蛋白质,因此被命名为FGF23。十几年来,人类FGF23不断被研究,它是多肽类激素FGF家族中参与血磷代谢的细胞因子,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包含251个氨基酸,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 KD,在甲状旁腺、胸腺、心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也有表达[1]。 FGF23受体(FGF23 receptor,FGFR)是一种单次跨膜的酪氨酸激酶,表达于全身许多组织,当FGFR单独存在时,其与FGF23的亲和力较低,klotho 蛋白则作为辅助因子与FGFR结合,并明显增加FGFR与FGF23的亲和力。而klotho蛋白主要表达于肾脏和甲状旁腺,使得FGF23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器官特异性。 FGF23在肾脏和甲状旁腺中的经典作用是通过FGF23/klotho-FGFR途径实现的[2],在生理情况下,FGF23具有促进磷的排泄,降低维生素D及PTH的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FGF23/klotho系统参与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异常( 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 CKD-MBD)的发生和发展,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