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介绍一种新的电生理方法可快速准确隐匿性后间隔旁路。方法: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起搏,比较12例隐匿性后间隔旁路呼20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论: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起搏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室房逆传径路是后间隔旁路还是房室束。  相似文献   
32.
Incessent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dia(IAVRT)means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diawhichlastsmorethan24hoursandrefractorytoantiarrhythmicdrugtherapyandelectriccardioversionoroccursshortlyaftertermination.Wehavecured403patientswithtachycardiaby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fromJanuary1991toOctober1996,17ofwhowereIAVRT.Inthisarticle,wewilldiscussitselectrophysiologicmechanism,itsinductiontocardiomyopathyandtheresultof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treatment.MaterialsandMethodsCli…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问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 ms且<260 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34.
35.
13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其心动过速时表现为房室非同步兴奋,其中房室2:1传导11例,房室分离2例。房室非同步现象说明心房和心室并非AVNRT折返环路的必须部分。心房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结周心房组织的不应期,心室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希浦系统的不应期,由于心房组织的不应期通常较短,而希浦系统的不应用相对较长,因此非同步现象以房室阻滞或分离多见,室房阻滞或分离少见。正确识别AVNRT时房室非同步兴奋现象对于AVNRT的正确诊断及导管消融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74岁的李大爷因胸闷伴双下肢水肿十余年,症状明显加重一月而被医生收入院治疗。老人家16年前就患有心脏病,当时因心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双腔起搏器。6年前他更换了双腔起搏器,随后又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功能逐渐下降,除了心慌气喘,双下肢可凹性水肿之外,夜间都不能平卧,平时代步基本靠轮椅。一直在服用利尿剂、洋地黄类等药物,但是症状均不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TDI)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分别在心房按需起搏(AAI)与房室同步起搏(DDD)模式下的心脏功能,并探讨其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置于AAI模式和房室间期优化的DDD模式,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DI技术评价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EF,主动脉VTI)和舒张功能(E/A)参数在AAI组和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显示收缩峰值速度(Sm)在AAI组为(10.88±2.92)cm/s,DDD组为(9.06±2.49)cm/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在AAI组和DDD组分别为[(9.25±2.89)cm/s 对 (8.37±2.31)cm/s、0.96±0.35 对 0.80±0.25];Tei指数在AAI组为 0.56±0.12,DDD组为 0.80±0.40.这些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 ms且《260 ms)患者采用AAI起搏模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优于DDD起搏模式;②TDI技术较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8.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植入单胺ICD12例,双腔ICD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其中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或VF发作,经ICD分层治疗,均成功;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而误放电(CV治疗)。结论 ICD可有效地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双腔ICD在预防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减少不适当放电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39.
82例病人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成功率96.3%,无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随访2~36个月,复发1例。RFCA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保持消融导管稳定、间断放电并连续监测X线影像和心电变化是避免Ⅲ度AVB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的可行性。 1996年 5月至 1999年 4月对 4例拟诊为Mahaim纤维引起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男 3例、女 1例 ,年龄 31± 19岁 ,心动过速发作史 15± 14年 ,频率 2 0 1± 17(180~ 2 2 0 )次 /分 ,发作时均有明显的心悸症状。 4例窦性心律时心电图除 1例轻微预激外均正常。心房程序电刺激可以诱发心动过速。心室起搏时从房室结逆传 ,静脉注射ATP 2 0mg室房分离。 4例Mahaim心动过速均只有前传并呈递减传导特性。 1例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例导管操作发生心房颤动并经过Mahaim纤维前传 ,1例持续发作、1例短暂发作。 4例分别在心房起搏、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时三尖瓣心房侧标测和消融。心室预激较体表V1导联QRS波起始处提前 40± 6 (34~ 46 )ms处消融均获成功 ,1例靶点位于右前侧壁、3例位于右后侧壁。能量 35± 5W ,消融 5± 3次 ,X线透视时间 38± 2 1min。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同时作了慢径改良。分别随访 3个月~ 3年无 1例心动过速复发。临床研究证实 ,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Mahaim介导的心动过速的有效、可行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