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安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780例,总成功率97.8%。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5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82例;房扑15例;房颤5例;特发性室速8例;右室流出道室速、室早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血胸、气胸、心包填塞、动脉拴塞、3°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特别强调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确标测定位、细心轻巧操作、严谨控制消融能量和时间,术中与术后严密监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率变异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心率变异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133例室上速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证实后将其分为左侧旁道组78例,右侧旁道组13例,房室结双径路组42例,并于术前、术后3天内分别采样5分心电图,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结果。为探讨心率变异变化的相关因素又对93例患者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等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①术后3天内采样5分心电图与术前相比平均心率,最快、最慢心率均升高,窦性RR间期标准差及低频、高频、总频谱功率下降,低频、高频功率比较术前无显著变化。②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放电次数、单次放电最大能量、放电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均无显著相关。 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可能同时损伤了支配心脏的交感、迷走神经,且以迷走神经为主,导致其对窦房结的神经调节减弱,这种损伤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阐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希 -浦系统不应期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8例 AVNRT病人在射频消融前于高位右房 (HRA)常规行程序电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并实时记录。结果 所有病人心动过速起始时均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其中 2例 2∶ 1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下部位 ,5例在希氏束以上部位 ,1例不明。房室 2∶ 1传导持续平均 14.0 3± 10 .0 3秒后转为房室 1∶ 1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 3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3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2例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为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1∶ 1房室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平均持续 6 .87± 11.2 6秒后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  AVNRT起始时希 -浦系统的不应期自动缩短使结室传导易化 ,这一机制是电重构机制 ,且常在 30~ 6 0秒之内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s)及从QTVI曲线上A波结束到S波开始的时间 (TA -S) ,并将Vs与二维法所测的心输出量 (CO )作相关分析。结果 QTVI所测定的二尖瓣环的Vs与CO呈正相关 (r =0 .62 ,P <0 .0 1)。不同的AV间期明显影响Vs的值 ,TA -S则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以Vs为标准 ,DDD起搏方式下最佳AV间期为 ( 15 4± 2 4)ms ,相应的TA -S 的平均值为 ( 7.6±2 .3 )s- 2 。结论 DDD双腔起搏时房室 (AV)间期影响左室收缩功能。QTVI可用于选择DDD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  相似文献   
15.
用双极起搏导管对25条狗的冠状窦与右房以25~200J的电能进行1~6次电击,6小时处死作病理检查。绝大多数狗对电击耐受良好,无一只直接死于电击。非同步电击可致室颤,而同步电击并未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冠状窦(CS)破裂2次。电击CS有75%累及附近心房肌,37.5%累及心室肌,冠状动脉均无损伤。  相似文献   
16.
显性预激伴持续心房扑动射频消蚀成功一例单其俊廖铭扬张馥敏黄元铸曹克将李文奇马文珠患者男,56岁。阵发性心悸胸闷5年,加重20天,反复晕厥数次。晕厥时伴有大、小便失禁,额面部跌伤。外院诊断“尖端扭转性室速”,给予相应的治疗无效转入本院。心电图为显性“A...  相似文献   
17.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多系折返激动引起,而房室结希氏束则常为折返径路的必需组成部分,因而阻断房室交界区传导就能永久性终止该类心动过速的发作。1983年我们进行了导管电击阻断希氏束即房室交界区的动物实验,并从1986年4月起在国内首先开展该法的临床应用,对5例顽固性重危室上速患者进行了治疗,全部取得成功。1986年12月24日经全国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属国内领先水平,报道如下。本组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44~68岁。其中2例为病窦综合征,1例为心动过速发作  相似文献   
18.
分支性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具有独特的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且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一般的室速,易与室上速相混淆,许多临床医师对此尚较陌生,现报告2例如下。例1 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2年,加重20天,此次发作50余小时,发作时无黑朦晕厥,心电图呈宽大畸形快速的QRS波群,心率200次左右,  相似文献   
19.
对10例有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作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等检查,证明本类病人易发生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此外尚比较这两种方法对发现心律失常的价值。认为每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每年均应作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发现有严重心律失常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应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对72例起搏病人(AVB 43例,SSS29例),分别通过CWS检查,发现UHR严重缺陷者20例(AVB19例,SSS1例);UHR有缺陷者4例,均为AVB患者;VHR可靠存在者AVB20例,SSS28例。AVB患者53.49%(23/43)UHR有缺陷,而SSS患者仅3.45%(1/29)有缺陷,故AVB传导系统障碍远较SSS为重。提示CWS是一种安全易行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