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心电图表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心电图表现正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分析其造影结果和临床特征.结果 52例患者中,31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回旋支,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分布,回旋支血管较细小,直径介于2.23~2.87mm之间,平均2.63mm.其中17例就诊时心电图在侧壁或后壁导联ST段有抬高趋势,但达不到0.1 mV;9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均已自发再通,血流达到TIM13级;12例梗死相关血管无法判断,呈弥漫多支病变,可见多处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形成.30例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平均就诊-球囊扩张时间大于6h.结论 回旋支闭塞是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原因,调整目前侧后壁导联ST段抬高标准可能有助于提高心电图对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与心源性休克的关系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其的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连续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并且行急诊冠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2例,发现因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血流在2级或2级以下者16例(2.12%),所有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16例患者中,9例(56.25%)住院期间死亡,7例(43.75%)出院。死亡组再灌注成功率42.86%。生存组为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9)。未成功再灌注的5例均由无复流引起,其中3例可见肉眼血栓,5例患者均死亡。1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75.00%,死亡组发生率100%,生存组42.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9)。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为75.00%高于无休克者,死亡风险是无休克者的4倍[比值比(OR)=4.0,95%可信区间1.50—10.66,P=0.019]。结论左主干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且即使成功地施行了PCI治疗,也有较高的病死率。不过,急诊PCI在临床实践仍然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挽救部分生命。  相似文献   
43.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缺血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降甘油三酯药物:贝特类、烟酸和混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无明确减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胶囊除了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外,同时还可通过延缓斑块进展、减小低衰减斑块体积、稳定斑块形态等机制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目前完成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证明了其有效性、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本文主要对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胶囊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4.
T波电交替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检测方法及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1998~1999年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72例老年AMI患者,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心室颤动分为室颤组(12例)和非室颤组(60例)。应用时域法测量TWA指标,分析TWA预测室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结果 非室颤和室颤两组之间的TWA有显著性差异(P〈0.05),TWA〉60μV预测老年AMI患者室颤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81%、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93%。结论 时域法测量的老年AMI患者的早期TWA对住院期间室颤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5.
在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和家族冠心病史是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可以改变。已证实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以上危险因素显著相关。本文在患者没有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着重观察性别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998年12月至2 0 0 1年3月我中心共进行冠状动脉造影2 30 7例。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1)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治疗,需明确诊断患者有无冠心病,必须行冠状动脉造影者;(2 )有缺血性心脏病的高危并发症,需明确诊断的患者。在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三导联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1998~2000年,对北京朝阳医院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住院期间有无心室颤动分为室颤组(12例)和非室颤组(60例)。均于发病6h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动态心电分析仪,计算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HF、LF/HF)及QT离散度指标(QTd、QTpd)。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室颤组和室颤组的SDNN、HF、LF/HF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QTd和QTpd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828和0.817)。SDNN和LF/HF预测室颤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结论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SDNN及频域指标LF/HF能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而QT离散度、QTp离散度对住院期间室颤未发现有预测价值,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7.
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方法 对 114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结果  114例患者中 ,肾动脉狭窄发病率 18 4%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77例冠心病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 2 6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37例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 2 7% ,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有较高的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应该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后 ,常规行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48.
罗格列酮对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球囊损伤模型组、罗格列酮干预组,ELISA法测定术后1、3、7、14 d血清MMP-9及ICAM-1水平,取14 d时腹主动脉病理测定内膜增生面积.结果 罗格列酮干预组与损伤组相比内膜增生面积减少.模型组术后血清ICAM-1、MMP-9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于术后3 d、7 d时达高峰,罗格列酮干预组血清ICAM-1、MMP-9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抑制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形成,其防治再狭窄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CAM-1和MMP-9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置入对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39例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置入支架的早期成功率、支架置入对回旋支开口的影响及随访结果。结果:39例前降支开口病变置入支早期成功率100%,临床随访率100%,无急性期并发症,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90°者,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回旋支开口部狭窄,这部分患者随访期前降支开口部再狭窄发生较多。结论: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的支架治疗早期成功率高,再狭窄率者相对较高,早期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90°,易发生回旋支开口部狭窄。  相似文献   
50.
1997年以来Amplatzer封堵器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中期疗效,其传统的适应症要求房间隔缺损周边至少有5mm的边缘,以利于封堵伞双面蝶片的贴合,且要求房间隔缺损边缘距周边结构有一定距离,以防止蝶片影响这些周边结构的功能,这些周边结构包括主动脉根部、二尖瓣、三尖瓣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