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小耳畸形综合征病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小耳畸形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减少出生缺陷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 2 12名小耳畸形综合征患 (患儿组 ) ,2 0 0名无先天性疾病儿 (对照组 ) ,对其父母进行问卷式调查。 结果 出生时父母的年龄患儿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父母职业差异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 ,患儿组母亲孕前及孕早期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 (P <0 .0 1,P <0 .0 5) ;服用中草药、维甲酸类药物的居多 (P <0 .0 1,P <0 .0 5)。 结论 小耳畸形综合征的发生与其父母年龄无明显的相关性 ,而患儿母亲在孕前及孕早期患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及服用中草药、维甲酸类药物可能是小耳畸形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2.
隆颏术一般有2种切口选择,即经口内路径和口外路径.口内路径有横切口、纵切口、U型和V型等切口,目前主要提倡纵行切口(单一或双侧),而口内横切口,特别是正中横切口由于诸多不足而不被推荐[1-2].我们在复习相关文献[3]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口内正中横切口进行改良,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间,应用此切口矫治轻中度下颌后缩畸形共95例,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残耳软骨细胞能否在体外模拟软骨诱导微环境,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cells,ADSCs)向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样组织。方法取外耳再造术中废弃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残耳软骨组织与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分别收集第2代残耳软骨细胞与第3代ADSCs,以3∶7比例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A组),单纯残耳软骨细胞和单纯ADSCs作为对照(分别为B组和C组)。取各组细胞1.0×106个离心培养获得细胞球后,体外培养28 d,大体观察各组细胞球取材时的外观变化,测量湿重;阿利辛蓝比色法检测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T-PCR检测各组标本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并行HE、甲苯胺蓝、番红O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体外培养28 d后,A、B组标本形成白色半透明圆盘状组织块,表面光滑,弹性可;C组标本组织块有明显收缩,呈黄色球状,无弹性。A、B组标本湿重及GAG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0 3,P=0.068 7;t=1.861 4,P=0.062 7)。RT-PCR检测示A、B组标本均可见Ⅱ型胶原与Aggrecan mRNA条带清晰表达,C组未见明显表达;A、B组Ⅱ型胶原与Aggrecan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7 6,P=0.144 9;t=1.519 5,P=0.128 6)。组织学观察示:A组与B组细胞球标本形成了大量软骨陷窝样结构,细胞外基质均有不同程度染色;C组细胞球标本组织内主要为纤维性成分,未见软骨陷窝,细胞外基质染色阴性。A、B组可见在软骨陷窝周围有不同程度棕黄色沉淀即Ⅱ型胶原表达,C组未见明显表达;A、B组灰度值显著低于C组(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1 5,P=0.097 0)。结论残耳软骨细胞可在体外独立模拟软骨诱导微环境,促进ADSCs软骨定向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104.
全面颈部多层次分离提紧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面颈部不同组织老化的解剖学特点,行全面颈部多层次分离提紧除皱术,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解剖额、颞、面、颊、鼻唇沟以及颈部的多层组织,提紧皮肤及骨膜层,游离眶上神经血管束,离断额肌、皱眉肌及降眉肌,分离和提紧面颊部及鼻唇沟区域的SMAS,分离和悬吊颈阔肌等。结果自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全面颈部多层次分离提紧的方法对54例患者行除皱术。术后随访所有患者2个月至4年,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治疗有效率为86%。经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颈部多层次分离提紧除皱术,是矫正患者面颈部不同解剖结构老化的较好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耳再造同期纠正颜面短小畸形3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二腮弓综合征的患者常并发小耳畸形和同侧颜面短小畸形。2003~2005年我中心对3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伴颜面短小畸形的患者行外耳再造手术同时用肋软骨充填纠正颜面短小畸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矫治中度杯状耳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冬军  蒋海越  潘博  庄洪兴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670-671,i0006
目的:探讨采用健侧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矫治中度先天性杯状耳畸形的新术式。方法:采用健侧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治疗中度杯状耳畸形患者48例,共48只畸形耳。结果:48例患者的复合组织全部成活,耳轮延长,耳舟显露,整个外耳形态满意,双侧基本对称。结论:采用健侧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矫治中度先天性杯状耳畸形的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基本纠正了杯状耳的全部解剖缺陷。  相似文献   
107.
耳上弧形切口软骨反卷法隐耳畸形矫正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过耳上弧形切口进行耳廓上部软骨松解及软骨耳轮部反卷法进行隐耳畸形矫正的手术方法.方法:隐耳畸形矫正的重点一直都是松解耳廓上部软骨,封闭创面,形成颅耳沟.但是不管是经典的术式,还是后来的新发展,都是针对颅耳沟的形成及创面的封闭的.这些术式所获得的效果都仍然存在耳廓上部的尖角问题.我们在进行此类畸形的矫正时,将耳廓上部软骨的蜷缩粘连彻底松解后,又将其与耳前皮肤的粘连做适当的剥离,并将耳软骨边缘向后反卷形成细管状,这样一般都能纠正耳廓上部的尖角畸形.然后再将弧形皮瓣向后覆盖新形成的耳轮,耳背部的创面植皮覆盖.结果: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们采用这种方法为12例(15耳)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即时效果满意,随访时间最长2年,最短3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耳上弧形切口软骨反卷法是对传统的隐耳畸形矫正术式的重要补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不同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手术剩余正常皮肤标本取自笔者单位12例烧伤患者,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Fb并传至6-8代。根据DMEM培养液中培养物质的不同分为SP组(含1×10-6 mol/L SP)、SP+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组(含1×10-6 mol/L SP、3×10-5 mol/L spantide)、空白对照组(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P、spantide对瘢痕疙瘩Fb(KSF)、增生性瘢痕Fb(HSF)及正常真皮Fb(NDF)增殖活性[吸光度(A)值]及凋亡率的影响;另取1×10-6 mol/L SP分别培养Fb 24-120 h,以及SP组划分出1×10-9-1×10-5 mol/L的浓度梯度,检测SP对上述3组不同样本中Fb作用的时间、剂量效应。结果空白对照组各样本Fb的A值及凋亡率无明显差异。SP组KSF、HSF、NDF的A值分别为0.656±0.071、0.525±0.064、0.404±0.063,凋亡率分别为(1.5±0.3)%、(4.0±0.5)%、(5.5±0.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对Fb作用的强弱为KSF>HSF>NDF。SP+spantide组部分抑制SP对KSF的作用而完全抑制其对HSF、NDF的作用。SP作用的时间、剂量效应检测结果显示,SP对KSF的作用较HSF、NDF更加灵敏、持久。结论SP对不同病理性瘢痕Fb增殖、凋亡的影响符合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特征,提示SP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收集和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收集和利用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资源进行相关的遗传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家族史的询问调查,收集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利用收集的家系资源进行先证者核型分析和vrk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于2005年9月~2007年3月,收集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7个;对7个家系先证者的核型分析和vrk1基因突变检测均未发现异常。结论: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核型正常,初步排除了vrk1基因在先天性小耳畸形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先天性小耳畸形数字化三维耳廓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先天性小耳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是耳廓再造术,耳廓支架雕刻的形态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而参照二维胶片模板能否雕刻出理想的支架取决于术者的经验。为此,我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健侧耳廓进行扫描处理后建立了数字化三维耳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