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自2000年以来,我科采用组合性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庄华章  胡明  郑若  曾晓玲 《海南医学》2005,16(4):29-29,23
目的 探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距肛门8—15cm直肠绒毛状腺瘤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34例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经过5年的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 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切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郑若  曾晓玲  庄华章 《海南医学》2006,17(8):174-174
患者 女,57岁,因在便变细半年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大便变细,似食指样,无明显切迹压痕,大便一次/日,无便血及粘液,无伴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无明显消瘦.病程中未曾具体诊治.患者40年前行左乳腺纤维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入路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1年采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中段直肠肿瘤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34例,其中伴癌变者3例;早期直肠癌6例;直肠黏膜下巨大囊肿2例。42例均行直肠部分切除术。术后伤口感染2例(4.7%)缝合口瘘6例(14.2%),肿瘤局部复发1例(2.4%),无肛门失禁。确诊直肠癌的9例患者术后存活超过5年者达88.8%。[结论]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中段直肠肿瘤,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切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中段直肠良、恶性肿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其的影响。 方法:74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腔镜组,分别行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并以37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以及手术前后两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及蛋白C水平。 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D-二聚体、PAI-1、F1+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蛋白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D-二聚体、蛋白C水平升高,而PAI-1、F1+2水平降低(均P<0.05);术后腔镜组D-二聚体、蛋白C水平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PAI-1、F1+2水平高于开腹组(均P<0.05)。 结论:结肠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情况改善,但腹腔镜手术可能对某些指标产生短暂的不利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位切开挂线左右侧切开引流术治疗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77例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采用一期后位切开挂线左右侧切开引流术,对照组31例采用一期切开挂线术,观察两组在创面水肿、愈合时间及肛门畸形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一期治愈44例,治愈率95.6%,对照组一期治愈30例,治愈率96.7%,随访2年无复发。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创面水肿、愈合时间及肛门畸形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后位切开挂线左右侧切开引流术治疗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能达到一期治愈的目的 ,具有疗程短、损伤小、无畸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改良PPH术治疗重度混合痔6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对重度混合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8/2007-10我院应用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重度混合痔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不仅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且对控制出血,防止脱垂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显著,患者满意度达96.6%。结论: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可有效治疗重度混合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治疗对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3年8月至2002年2月间收治的107例局部复发再治疗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联合辅助治疗组(A组)32例,单纯手术组(B组)37例,单独辅助治疗组(C组)38例,三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9.3±20.7、44.4±25.4、52.9±29.1岁.A、B、C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8、14.6、13.7个月.A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B组(X2=6.862,P<0.05)和C组(X2=4.286,P<0.05).结论 对于复发性直肠癌行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74例为实验组,其中37例施行传统开腹手术(open resection,OR),37例施行腹腔镜下手术(laparoscop-ic resection,LR),于手术前后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PAI-1浓度,良性病患者37例为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内患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AB、CD两期,并对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两实验亚组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Dukes分期检测中,DukesCD期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明显高于AB期(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其重要病机特征,D-二聚体和PAI-1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海亮  赵兴文  刘迁  庄华章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8):1054-1057,1060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清肿瘤标志物、肿瘤部位、DUCKS分期、等11项相关临床病生理指标,用SAS 9.2软件对598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和多因素非比例风险的COX模型配合分析。结果:598例结直肠癌患者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9%、56.14%、21.89%,其中DUCK分期A期、B期、C期、D期患者5年生存率依次递减,分别为56.52%、29.81%、16.49%、8.98%;50%以上淋巴转移比50%以下淋巴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约4%~5%,比无淋巴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低20%~21%。年龄为保护性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减小0.0008倍。对上述各因素进行生存曲线比较(K-M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ducks分期、年龄、病理诊断、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的含量及糖链抗原是结肠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